網(wǎng)站首頁
醫(yī)師
藥師
護士
衛(wèi)生資格
高級職稱
住院醫(yī)師
畜牧獸醫(yī)
醫(yī)學(xué)考研
醫(yī)學(xué)論文
醫(yī)學(xué)會議
考試寶典
網(wǎng)校
論壇
招聘
最新更新
網(wǎng)站地圖
   名族首頁  |   藏族醫(yī)學(xué)  |   蒙古族醫(yī)學(xué)  |   維吾爾族醫(yī)學(xué)  |   苗族醫(yī)學(xué)  |   傣族醫(yī)學(xué)  |   瑤族醫(yī)學(xué)  |   考試寶典  |  
您現(xiàn)在的位置: 醫(yī)學(xué)全在線 >> 名族醫(yī)藥 >> 瑤族醫(yī)學(xué) >> 瑤族醫(yī)藥 >> 正文:切翠林 -瑤藥七葉一枝花、蚤休藥物說明書
    

切翠林

  
一級分類
常用植物藥
二級分類
分類
切翠林
年份
siec zeiv linh
別名
來源
延齡科植物華重樓Paris polyphylla Smith var.chinensis(Franch.)Hara的根狀莖。
形態(tài)特征
多年生草本,高30~100厘米,無毛。根狀莖粗厚,密生多數(shù)環(huán)節(jié)和須根;莖常帶紫紅色,基部有灰白色干膜質(zhì)的鞘1~3枚。葉5~8枚輪生,倒卵狀披針形,長圓狀披針形或倒被針形,長7~15厘米,寬2.5~5厘米,頂端短尖或漸尖,基部常楔形,邊全緣。花單生于葉輪中央;花被片離生,宿存,排成二輪,外輪(3)4~6枚,綠色,狹卵狀披針形;內(nèi)輪花被片狹長形,通常中部以上變寬,寬約1~1.5毫米,長1.5~3.5厘米,常短于外輪花被片,約為1/3至近等長。蒴果紫色,6瓣裂。種子多數(shù);ㄆ5~7月,果期8~10月。
生態(tài)分布
生于林下陰處或溝谷邊草叢中。產(chǎn)于廣西臨桂、永福、陽朔、秀、蒙山、鐘山、賀州、蒼梧、藤縣、桂平、武鳴、都安等縣市;分布于江蘇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臺灣、湖北、湖南、廣東、貴州、云南、四川等省份。
采集加工
全年可采,除去須根洗凈,曬干備用。
性味
味苦,性寒。有小毒。
功效
清熱解毒,消腫止痛,化痰止咳,平喘鎮(zhèn)痙。
傳統(tǒng)應(yīng)用
結(jié)核咳嗽、哮喘、乙腦、化膿性腦膜炎、扁體炎、流行性腺炎、脘病、肝炎、闌尾炎、癲癇、小兒驚風(fēng)、風(fēng)濕性關(guān)節(jié)炎、瘰疬、瘡瘍腫毒、療瘡、跌打損傷、毒蛇咬傷。
用法用量
3~9克,水煎服或研粉1~2克,開水沖服;外用適量搗敷,研粉水調(diào)敷或磨涂。
方例
1.跌打內(nèi)傷 切翠林(七葉一枝花)根狀莖,浸童便40~50天,洗凈曬干研末,每服1克,開水或酒送服。
化學(xué)成分
根莖含薯蕷皂甙元-3-O-α-L-吡喃葡萄糖甙即七葉一枝花皂甙A,薯蕷皂甙元-3-O-α-L-吡喃李糖基(1→4)-β-D吡喃葡萄糖甙[1],蚤休皂甙[2],蚤休皂甙A、 B[3],薯蕷皂甙元-3-O-α-L-吡喃鼠李糖基(1→2)-[α-L-呋喃阿拉伯糖基-(1→4)]-β-D-吡喃葡萄糖甙,薯蕷皂甙元-3-O-α-L-吡喃鼠李糖基(1→4)-α—L-吡喃鼠李糖基(1→4)-α-L-吡喃鼠李糖基-(1→2)]-β-D-吡喃葡萄糖甙,薯蕷皂甙,孕-5,16-二烯-3β-醇-20-酮-α-L-吡喃鼠李糖基-(1→2)-[α-L-吡喃鼠李糖基-(1→4)]-β-D吡喃葡萄糖甙[4],七葉一枝花皂甙C、D、E、F[5]、G、H[6],薯蕷皂甙元-3-O-α-L-呋喃阿拉伯糖基-(1→4)-[α-L-吡喃鼠李糖基(1→2)]-β-D-吡喃葡萄糖甙,噴諾皂甙元-3-O-α-L-呋喃阿拉伯糖基(1→4)-[α-L-吡喃鼠李糖基-(1→2)]-β-D-吡喃葡萄糖甙[penngenin-3-O-α-L-ara-binofuranosyl-(1→4)-[α-L-rhamnopyranosyl(1→2)]-β-D-glucopyranoside},噴諾皂甙元-3-0-α-L-吡喃鼠李糖基(1→4)-α-L-吡喃鼠李糖基-(1→4)-[α-L-吡喃鼠李糖基-(1→2)]-β-D-吡喃哺葡萄糖甙,噴諾皂甙元-3-O-α-L-呋喃阿拉伯糖基-(1→4)-β-D-吡喃葡萄糖甙[pennogenin-3-O-α-L-ara-binofuranosyl(1→4)-β-D-glucopyranoside]噴諾皂甙元-六乙;-3-O-α-L-吡喃鼠李糖基-(1→2)-β-D吡喃葡萄糖甙[pennogenin-h(huán)exaacetyl-3-O-α-L-rhamnopy-ranosyl(1→2)-β-D-ghcopyranoside]薯蕷皂甙元-六乙酰基-3-O-α-L-吡喃鼠李糖基-(1→2)-β-D吡喃葡萄糖甙[diosgenin-h(huán)exaacetyl- 3-O-α-L-rabinofuranosyl(1→2)-β-D-glucopyranoside]及薯蕷皂甙元-3-O-α-L-呋喃阿拉伯糖基-(1→4)-β-D-吡喃葡萄糖甙[diosgenin-3-O-α-L-arabinofura-nosyl-(1→4)-β-D-glucopyranoside][7],還含蚤休甾酮[8],甲基原薯蕷皂甙[9],丙酸,天冬酰胺,γ-氨基丁酸等18種氨基酸及肌酐[10]。
藥理
1.抗菌作用  體外試驗表明,蚤休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、溶血性鏈球菌、腦膜炎球菌、痢疾桿菌、傷寒桿菌、副傷寒桿菌、大腸桿菌和綠膿桿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,前4種菌較敏感[1]。華重樓、云南重樓去脂后甲醇提取物,在體外對宋內(nèi)痢疾桿菌、粘質(zhì)沙雷桿菌、大腸桿菌、敏感和耐藥金黃色葡萄球菌均有明顯抑制作用[2]。七葉一枝花水浸劑和煎劑在體外對傷寒桿菌、甲型副傷寒桿菌、志賀和福氏痢疾桿菌均有抑制作用,生藥水浸劑比煎劑抗菌作用強[3]。蚤休的乙醇提取物7.8mg/ml有殺滅鉤端螺旋體作用,用濃度水煎劑則不顯此作用[4]。上海市售蚤休的95%乙醇或水提取物對流感甲型病毒及流感亞洲甲型病毒有抑制作用,雞胚接種法在稀釋到1:100000仍有效,醇提取物優(yōu)于水提取物;小鼠滴鼻接種法可降低感染病毒后的死亡率,蚤休中高含量的單寧酸(藥15%)在此起重要作用[5]。
2.抗腫瘤作用  蚤休水提取物在體外試驗中對HeLa瘤株無效而甲醇提取物有效;在體內(nèi)試驗中對艾氏腹水癌瘤株,兩種提取物腹腔注射均有效,水提取物效更好[6]。但對小鼠成纖維細胞瘤株,則甲醇提取物在體外的抑瘤率遠高于水提取物。華重樓、云南重樓和金線重樓的甲醇提取物均有良好抑瘤作用[7]。從云南重樓和華重樓根莖中提取分離的總皂甙350mg/kg灌服或10mg/kg、5mg/kg腹腔注射均能明顯抑制小鼠H22瘤細胞的生長;5mg/kg腹腔注射能干擾3H-TdR、3H-UR摻入肝癌實體型瘤細胞,抑制腫瘤和脾臟DNA和RNA的合成[8]。
3.其他作用  豚鼠口服蚤休水煎劑,對組胺噴霧法誘發(fā)的哮喘有明顯平喘作用;小鼠口服蚤休水煎劑,對二化硫誘發(fā)的咳嗽有明顯平咳作用,但無祛痰作用[2]。小鼠灌服華重樓、云南重樓去脂后的甲醇提取物6.0g(生藥)/kg,可使血凝時間明顯縮短[2]。提示可能有止血作用。
4.毒性  小鼠灌服蚤休提取液(1:1)每只每次0.4ml,每日3次,連續(xù)3d,觀察1星期,未見小鼠死亡或發(fā)生顯著癥狀;靜注蚤休水提取液(1:500)每只0.4ml亦無死亡[5]。小鼠灌服小重樓、大重樓或膠質(zhì)重樓粉5g/kg,或灌服小重樓分離出的苦味部分300mg/kg~600mg/kg(相當(dāng)生藥20g/kg~40g/kg),72h內(nèi)未有死亡,灌服小重樓皮流浸膏20g(生藥)/kg, 6只小鼠有5只死亡[9]。
化學(xué)成分參考文獻
[1]Seshadri T R,et al.Indian J Chem,1972,10:377.
[2]Seshadri T R,et al.Indian J Chem,1972,10:589.
[3]KhannA I,et al.Indian J Chem,1975,13:781.
[4]Nohara T,et al.Chem Phartm Bull,1973,21(6):1240.
[5]Singh S B,et al.Phytochemistry,1982,21(12):2925.
[6]Singh S B,et al.Phytochemistry,1982,21(8):2079.
[7]Miyamura M,et al.Chem Pharm Bull,1982,30(2):712.
[8]Singh S B,et al.C A,1983,98:68796t.
[9]Agrawal P K,et al.C A,1986,105:172891u.
[10]周安寰等:《中草藥》,1984,15(11):496。
藥理參考文獻
[1]汪功修:《浙江中醫(yī)雜志》,1959,(7):31。 [2]王強等:《中國藥科大學(xué)學(xué)報》,1989,20(4):251。 [3]戴華生:《中華醫(yī)學(xué)雜志》,1966,52(1):57。 [4]江蘇新醫(yī)學(xué)院:《中藥大辭典》(下冊),第1版,上海科學(xué)技術(shù)出版社,1977:1748。 [5]上海市衛(wèi)生防疫站等:《上海中醫(yī)藥雜志》,1960,(2):68。 [6]小菅卓夫等:《藥學(xué)雜志》(日),1985,105(8):791。 [7]王強等:《中草藥),1987,18(11):526。 [8]石小楓等:《中藥材),1992,15(2):33。 [9]田凱等:《中醫(yī)雜志》,1984,25(3):197。
附注
出處
中國瑤藥學(xué)
...
  • 上一篇文章:
  • 下一篇文章:
  • 評論加載中...
    網(wǎng) 名: (必填項)
    評論內(nèi)容:
    沒有相關(guān)文章
    關(guān)于我們 - 聯(lián)系我們 -版權(quán)申明 -誠聘英才 - 網(wǎng)站地圖 - 醫(yī)學(xué)論壇 - 醫(yī)學(xué)博客 - 網(wǎng)絡(luò)課程 - 幫助
    醫(yī)學(xué)全在線 版權(quán)所有© CopyRight 2006-2046, MED126.COM, All Rights Reserved
    浙ICP備12017320號-1
    百度大聯(lián)盟認(rèn)證綠色會員可信網(wǎng)站 中網(wǎng)驗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