漢語拼音 | Ys ms zi
|
苗藥名 | |
苗藥拼音 | |
別名 | 薩日瑪,迪勒瑪日
|
考證 | |
中藥材基原 | 為亞麻科植物亞麻的種子。
|
動物礦物植物形態(tài) | 亞麻 Linum usitatissimum L.
一年生草本,高25~90cm或更高。莖直立,基部稍木質(zhì)化,分枝少。葉互生;無柄或近于無柄;葉片線形或線狀披針形,長1.8~3.2cm,寬2~5mm,全緣,葉脈通常3出。花多數(shù)生于分枝頂端及上部葉腋間;每葉腋生一花,花徑約1.5cm;花梗長1.8~3cm;萼片5,綠色,卵形或卵狀橢圓形,長約為花冠的3/4;花瓣5,藍(lán)白或白色,倒卵形或廠倒卵形,長7~10mm,先端近圓形,微凹,邊緣稍有波狀缺刻;雄蕊5,花藥線形,退化雄蕊5;雌蕊1,子房橢圓狀或近圓狀卵形,5室,花柱5,線形,分離,柱頭尖狀。蒴果球形或稍扁,長約8mm,頂端尖,成熟時頂端開裂。種子卵形或橢圓狀卵形,扁平,長約6mm;ㄆ6~7月,果期7~9月。
全國大部分地區(qū)有栽培。
|
栽培與養(yǎng)殖 | 生物學(xué)特性 喜涼爽濕潤氣候。耐寒,怕高溫。種子發(fā)芽最低溫度1~3℃,最適宜溫度20~25℃;營養(yǎng)生長適宜溫度11~18℃。土壤含水量達(dá)到田間最大持水量的70%~80%。生育期70~80d。前作以玉米、小麥或大豆為好。以土層深厚、疏松肥沃、排水良好的微酸性或中性土壤栽培為宜,含鹽量在0.2%以下的堿性土壤亦能栽培。
栽培技術(shù) 品種有纖維型和油用型。用種子繁殖:播前種子用化肥拌種。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種,纖維型的按行距7.5cm開條溝播種;油用型的按行距22~26cm開寬幅條溝,每1hm搐播種量分別為97.5~112.5kg和45~60kg。播后7~8d出苗。
田間管理 生長期易遭雜草混生,可用化學(xué)除草劑殺滅雜草。雨季要開溝排水,旱季及時灌溉。根據(jù)不同立類施肥,氮、磷、鉀要適宜配比,需施較多鉀肥,以提高抗倒伏能力;施用鋅、錳、銅等微量元素,可以提高品質(zhì)。
病蟲害防治 病害有亞麻銹病、亞麻炭疽病、立枯病、葉斑病等。蟲害有草地螟、亞麻野蛾、跳(蟲甲)、黏蟲、白邊地老虎、甘藍(lán)夜蛾、金龜子等。
|
采收加工 | 8~10月間果實(shí)成熟時割取全草,捆成小把,曬干,打取種子,除凈雜質(zhì)。
|
藥材鑒別 | 性狀鑒別 種子呈扁平卵圓形,長4~6mm,寬2~3mm。表面棕色或棕紅色,平滑,有光澤,一端鈍圓,另端尖而略扁斜。種臍位于尖端的凹入處;種脊淺棕色,位于一側(cè)邊緣。種皮薄,胚乳棕色,薄膜狀,子葉2枚,黃白色,富油性。無臭,嚼之有豆腥味。
以色紅棕、光亮、飽滿、純凈者為佳。
顯微鑒別 種子橫切面:表皮細(xì)胞較大,類長方形,壁含黏液質(zhì),遇水膨脹顯層紋,外面覆有角質(zhì)層。下皮為1~5列薄壁細(xì)胞,壁稍厚。纖維層為1列排列緊密的纖維細(xì)胞,略徑向延長,直徑3~5μm,壁厚,木化,胞腔較窄,層紋隱約可見。頹廢層細(xì)胞不明顯。色素層為1層扁平薄壁細(xì)胞,內(nèi)含棕紅色物質(zhì)。胚乳及子葉細(xì)胞多角形,內(nèi)含脂肪油及糊粉粒。糊粉粒直徑7~14μm,含擬晶體及擬球體1~2個。
理化鑒別 取本品粉末0.5g,置于試管中,加水少許,試管中懸掛一條浸有10%碳酸鈉溶液的三硝基苯酚試紙,塞緊(試紙勿接觸粉末與管壁),置熱水浴中3~5min,試紙顯磚紅色。
|
化學(xué)成分 | |
藥理作用 | |
性味 | 味甘、微苦,性溫。效重、軟、膩。
|
功效 | 鎮(zhèn)赫依,化膿,潤腸。
|
主治 | 主治赫依引起的眩暈,腫塊,便秘等癥。
|
用法用量 | 內(nèi)服:煮散劑,3~5g;或入丸、散。
|
注意事項(xiàng) | |
附方 | |
制劑 | |
臨床研究 | |
參考文獻(xiàn) | 化學(xué)成分
(1)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編寫組.全國中草藥匯編(下冊),北京:人民衛(wèi)生出版社,1978:242
藥理
(1)江蘇新醫(yī)學(xué)院.中藥大辭典(上冊).上海:上?茖W(xué)技術(shù)出版社,1977:853
|
苗藥名出處 | |
參考 | 《中華本草》蒙藥卷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