網站首頁
醫(yī)師
藥師
護士
衛(wèi)生資格
高級職稱
住院醫(yī)師
畜牧獸醫(yī)
醫(yī)學考研
醫(yī)學論文
醫(yī)學會議
考試寶典
網校
論壇
招聘
最新更新
網站地圖
   名族首頁  |   藏族醫(yī)學  |   蒙古族醫(yī)學  |   維吾爾族醫(yī)學  |   苗族醫(yī)學  |   傣族醫(yī)學  |   瑤族醫(yī)學  |   考試寶典  |  
您現在的位置: 醫(yī)學全在線 >> 名族醫(yī)藥 >> 蒙古族醫(yī)學 >> 蒙藥 >> 正文:天竹黃 -蒙藥胡魯森-竹崗藥物說明書
    

天竹黃

  
漢語拼音
Tian zhu huang
蒙藥名
胡魯森-竹崗
別名
毛敦-竹崗,興竹崗
考證
本品載于《認藥白晶鑒》!墩J藥白晶鑒》稱:“為竹竿內的灰黃色結晶品,味淡者為興竹崗……”《無誤蒙藥鑒》載:“……竹狀樹受傷后筒內形成。稍黃色,狀如滑石粉,柔軟,油膩,含口可溶且極涼爽,不粘!鄙鲜鏊幉膩碓醇疤卣髋c蒙醫(yī)所認用的竹黃之特征一致,故認定歷代蒙醫(yī)藥文獻所載的興竹崗即胡魯森-竹崗(天竹黃)。
中藥材基原
為禾本科植物青皮竹、薄竹等竹節(jié)間貯集的傷流液,經干涸凝結而成的塊狀物質。
動物礦物植物形態(tài)
1.青皮竹 Bambusa textilis McClure 竿高8~10m,直徑3~5cm,尾稍彎垂,下部挺直;節(jié)間長40~70cm,綠色,幼時被蠟粉,并貼生淡棕色刺毛,后變無毛;分枝常自稈中下部第7~11節(jié)開始,以數枝或多枝簇生,中央1枝略較粗長;X鞘早落;籜耳較小,不相等,大耳狹長圓形至披針形;籜舌邊緣齒裂;籜片直立,易脫落。葉鞘無毛,背部具脊,縱肋隆起;葉耳通常呈鐮刀形,邊緣具彎曲而呈放射狀的隧毛;葉舌邊緣嚙蝕狀;葉片線狀披針形至狹披針形,一般長9~17cm,寬1~2cm,先端漸尖具鉆狀細尖頭,基部近圓形或楔形。假小穗單生或簇生于花枝各節(jié),鮮時暗紫色,干時古銅色;小穗含小花5~8朵,頂端小花不孕;穎僅1片,具21脈;外釋橢圓形,具25脈;內釋極針形,具2脊,脊間10脈;鱗被不相等,邊緣被長纖毛;花絲細長,花藥黃色;子房基部具柄,花柱被短硬毛,柱頭3,羽毛狀。 常栽培于低海拔地的河邊、村落附近。分布于廣東、廣西,現華東、華中、西南各地廣為栽培。 2.薄竹 Leptocanna chinensis(Rendle)Chia et H.1.Fung 竿高5~8m,直徑2~3cm。節(jié)間長30~45cm,上半部于幼嫩時被白色柔毛,老時毛落。竿籜幼時紫紅色,老時變枯黃色,其長度常為其節(jié)間的1/2;釋鞘近呈梯形;籜舌近全緣;籜片窄三角形,先端長漸尖,邊緣在近先端部分內卷。葉鞘無毛,先端帶紫紅色;葉耳和鞘口(纟遂)毛具芒;葉舌近截形。葉片披針形至長圓狀披針路,長15~26cm,寬3~4.5cm,次脈7~9對,小橫脈明顯,先端長漸尖,基部近圓形或寬楔形。假小穗先端漸尖;苞片卵狀披針形;小穩(wěn)先端漸尖;不孕外秤卵狀披針形,具15脈,背部中脊隆起;內稃具6脈,頂具1束短毛,鱗被3,脈紋不明顯;花藥基部具不等長的2裂;子房近棒狀,花柱狹長,柱頭羽毛狀。 生長于海拔1500~2500m的山地常綠闊葉灌木林中。產于云南等地。
栽培與養(yǎng)殖
采收加工
冬季采收,欲取竹竿,剖取竹黃,晾干。
藥材鑒別
性狀鑒別 為不規(guī)則的片塊狀或顆粒狀,大小不一。表面發(fā)藍色、灰黃色或灰白色,有的潔白色。半透明,略帶光澤。體輕,質硬而脆,易破碎。吸濕性強,放在水中產生氣泡。無臭,味淡,舐之粘舌。 理化鑒別 (1)取本品適量,熾灼灰化后,殘渣中加鹽酸與硝酸的混合液(1:1),濾過,濾液加銅酸銨試液,振搖,再加硝酸亞試液,即顯藍色。 (2)取濾紙1片,加亞鐵氰化鉀試液,待干后,再加本品鹽酸溶液1滴、水10滴與0.l%首紅的乙醇溶液1滴,用氣熏后,濾紙上可見紫色斑中有紅色的環(huán)。 (3)檢查 ①體積比:取本品中粉1g,輕輕裝入量簡內,體積不得少于35ml。②吸水量:取本品5g,加水50m1,放置片刻,用濕潤后的濾紙濾過,所得濾液不得過44ml。
化學成分
藥理作用
炮制方法
性味
味微甘。效軟、柔、重、鈍。 1.《光注釋集》:“味微甘! 2.《蒙藥學》:“味甘,性涼。效軟、柔、重、鈍。”
功效
清熱,止咳,愈傷,退黃。
主治
主治熱,隱伏熱,慢性支氣管炎,肺膿病,黃疸,骨折,傷熱。 1.《醫(yī)藥月帝》:“治血協日引起的肺病! 2.《論說醫(yī)典》:“治諸肺病,清傷熱。” 3.《觀者之喜》:“清肺熱和傷熱,退目黃。”
用法用量
內服:煮散劑,3~5g;或入丸、散。
注意事項
附方
1.治小兒肺熱病 天竹黃、牛黃、檀香、西紅花各10g,木香、朱砂(制〕、甘草、北沙參、拳參、紫檀香各5g。制成散劑。每次5.5~2g,每日2~3次,溫開水送服。(《中國醫(yī)學百科全書·蒙醫(yī)學》肺熱普清散) 2.治肺熱,隱伏熱 天竹黃。紅花、丁香、訶子、白豆蔻各等量。制成攪合劑。每次7~9g,每日2~出次,溫開水送服。(《后續(xù)醫(yī)典》五味竹黃攬合劑) 3.治目及皮膚發(fā)黃,協日熱 天竹黃、紅花、牛黃、地格達、木鱉子(制)、止污水、查干泵嘎各等量。制成散劑。每次1.5~3g,每日1~3次,溫開水送服。(《后續(xù)醫(yī)典》七味紅花清協日散)
制劑
藥物分類
植物藥
參考文獻
蒙藥名出處
《認藥白晶鑒》
參考
《中華本草》蒙藥卷
...
  • 上一篇文章:
  • 下一篇文章:
  • 評論加載中...
    網 名: (必填項)
    評論內容:
    沒有相關文章
    關于我們 - 聯系我們 -版權申明 -誠聘英才 - 網站地圖 - 醫(yī)學論壇 - 醫(yī)學博客 - 網絡課程 - 幫助
    醫(yī)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© CopyRight 2006-2046, MED126.COM, All Rights Reserved
    浙ICP備12017320號-1
    百度大聯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