網(wǎng)站首頁
醫(yī)師
藥師
護士
衛(wèi)生資格
高級職稱
住院醫(yī)師
畜牧獸醫(yī)
醫(yī)學考研
醫(yī)學論文
醫(yī)學會議
考試寶典
網(wǎng)校
論壇
招聘
最新更新
網(wǎng)站地圖
您現(xiàn)在的位置: 醫(yī)學全在線 > 理論教學 > 臨床? > 急診醫(yī)學 > 正文:第五節(jié) 心臟猝死的預防和治療
    

心臟猝死的預防和治療

  心臟猝死者的生存決定于能否獲得及時的搶救,Copley等比較了及時和不及時獲得復蘇的效果(表5-6)。猝死發(fā)生5min內成功地復蘇者,住院生存率、心臟功能和中樞系統(tǒng)受到損傷的程度都與晚遲復蘇有明顯的不同。故自70年代初在一些猝死高發(fā)國家開展了群眾性復蘇技術的培訓,經過數(shù)年的努力,猝死的生存率有很大的提高。

表5-6 復蘇時間早晚與預后的關系

  早期復蘇 晚期復蘇
肺動脈舒張末壓kPa(mmHg) 2.0(15) 3.9(29)
心排血指數(shù)(1/min·m2) 3.1 2.2
CRK  (iu/1) 501 5700
工呼吸(時) 2 53
住院日期(天) 19 31
昏迷率(%) 29 92
生存率(例) 6/7 6/12

(選自 Copley et al.:Circulation 1977,56:901)

  猝死發(fā)生后的復犯機會很高,多年來學者致力于預防研究。預防的對象是有高危因素和有過猝死史的病人。措施是用抗心律失常藥物控制紊亂的心律,或用非藥物手段消除心電不穩(wěn)性。

  一、抗心律失常藥物的應用

  Furberg和May于1984年復習了1971~1983年間文獻上報道的7組應用抗心律失常藥物的心肌梗死后患者,分別為146~630例,隨診4~24個月,用藥有苯妥英鈉、室安卡因,慢心律及安搏律定。用藥組與對照組比較,上述4種藥物沒有減低總死亡數(shù)的作用,其中四組報道用藥組的死亡率比對照組為高,可能藥物還有致心律失常的不良作用。長期用藥但療效不肯定的原因是多種的,其中之一是療效標準不易掌握。公認的有效標準是不再發(fā)生室速及(或)室顫,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不發(fā)生,一旦發(fā)生很突然缺乏預兆性的征象,此時才知道藥物無效,而患者已再犯一次危險的心律失常。為了在較短時間內找出有效地控制再發(fā)的藥物,近年來利用心電生理檢查選擇用藥。

  藥理電生理學檢查指導室性心律失常用藥的理由是:①心臟猝死主要為室顫、室速,及由室速演變的室顫;②上述心律失常的機制為折返激動,故半數(shù)到4/5以上的病人可在程度調搏時誘發(fā);③在發(fā)作時用藥中止或能用藥防止誘發(fā),說明該藥有效。藥理電生理檢查結果可以重復。Ruskin等對65例進行檢查,5天后重復檢查,其中61例(94%)兩次檢查對同一種藥物的反應完全一致。有四組報道(表5-7)心電生理檢查指導用藥的結果。在平均1年3個月的隨訪中,堅持口服有效藥物能減少危險室律失常的發(fā)作。反之,檢查中未能找到有效藥物,擇機用藥的結果是室律失常復犯很多。小部分患者(第四組中5例)都是自行停藥或改用其他藥物后發(fā)生的。

  藥理電生理學檢查固然療效好,但因其是創(chuàng)傷性檢查,不易推廣應用。有的學者主張先用心電圖監(jiān)測或動態(tài)心電圖儀觀察,藥物是否能夠減少危險因素的室早數(shù)目,或抑制短陣室速發(fā)作,僅將侵入性檢查適應于效果不好的頑固病人。醫(yī)學全.在.線m.f1411.cn

  在電生理檢查中,對IA類型藥物反應最好,防止誘發(fā)率達20%~50%;即使不能完全防止誘發(fā),也能減慢室速率,改善血液動力學的影響。長期口服普魯卡因酰胺或奎尼丁取得良好效果,復發(fā)率低於10%。雙異丙吡胺有負性變力作用限制其長期應用,尤其室速/室顫患者往往伴有左室功能障礙。IB型的慢心律或室安卡因療效不滿意。IC型、Ⅲ型藥物效果較好,但又有致心律失常的副作用。除少數(shù)外,Ⅱ型或Ⅳ型藥物很好,有防治作用。室速或室顫的藥物用量一般較大,故目前多主張聯(lián)合用藥,以增強其藥理作用,減輕其不良反應。在沒有合用禁忌時,各種類型藥物均可合用。

表5-7 電生理檢查誘發(fā)VT/VF后靜脈給抗心律失常藥物

作 者 能 夠 控 制 不 能 控 制
例數(shù) 復發(fā) 隨診月份 例數(shù) 復發(fā) 隨診月份
Ruskin等,1982 36 2(5%) 18 11 4(36%) 15
Kehoe等,1982 5 0 14 9 7(78%) 9
Roy等,1983 24 4(17%) 18 9 3(33%) 16
Horowitz & 30 5(17%) 21 20((95%)
Josephson,1979            

 

[1] [2] [3] 下一頁

關于我們 - 聯(lián)系我們 -版權申明 -誠聘英才 - 網(wǎng)站地圖 - 醫(yī)學論壇 - 醫(yī)學博客 - 網(wǎng)絡課程 - 幫助
醫(yī)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© CopyRight 2006-2026, MED126.COM, All Rights Reserved
浙ICP備12017320號
百度大聯(lián)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(wǎng)站 中網(wǎng)驗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