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蛉屬雙翅目毛蛉科白蛉亞科(Phlebotominae),是一類體小多毛的吸血昆蟲,全世界已知500多種,我國已報告近40種。
形態(tài)
成蟲體長1.5~4mm,呈灰黃色,全身密被細毛(圖20-18)。
圖20-18 白蛉生活史
頭部球形。復眼大而黑。觸角細長,分為16節(jié)。觸須分5節(jié),向下后方彎曲。口器為刺吸式,喙約與頭等長,基本構(gòu)造與蚊同。喙內(nèi)的食道向后延至頭內(nèi)為口腔及咽,口腔形似燒瓶,其內(nèi)大多有口甲和色板;咽似舌狀,內(nèi)有咽甲(圖20-19)?诩、色板和咽甲的形態(tài)是白蛉分類的重要依據(jù)。胸背隆起呈駝背狀。翅狹長,末端尖,上有許多長毛。停息時兩翅向背面豎立,與軀體約呈45º角。足細長,多毛。腹部分為10節(jié),第1~6腹節(jié)背面長有長毛,第1節(jié)的長毛豎立,第2~6節(jié)的長毛在不同蛉種或豎立或平臥或兩者交雜,據(jù)此常將白蛉分為豎立毛、平臥毛與交雜毛3類。腹部最后兩節(jié)特化為外生殖器。雄外生殖器與雌受精囊的形態(tài)為分類的重要依據(jù)。
圖20-19 白蛉口腔和咽
生活史
白蛉為全變態(tài)昆蟲。生活史中有卵、幼蟲、蛹和成蟲4期(圖20-18)。
1.卵 近橢圓形,大小為0.38×0.12mm,灰白色?梢娪诘孛婺嗤晾镆约皦p、洞穴內(nèi)。在適宜條件下,6~12天孵化。
2.幼蟲 小毛蟲狀,白色。分為4齡。一齡幼蟲長1.0~1.5mm,四齡幼蟲約3mm。幼蟲尾端具尾鬃,一齡幼蟲只有1對,二至四齡幼蟲有2對。幼蟲以土壤中有機物為食,一般25~30天化蛹。醫(yī)學全.在線m.f1411.cn
3.蛹 體外無繭,尾端連附有四齡幼蟲蛻下的皮,淡黃色,長約4mm。蛹不食不動,6~10天后羽化為成蟲。
4.成蟲 羽化后1~2天內(nèi)即可交配。雌蛉一生僅交配一次,多在吸血前進行,可產(chǎn)卵多次。整個生活史所需時間與溫度、濕度及食物有關(guān)。21~28℃是白蛉發(fā)育的最適溫度,從卵至成蟲約需6~8周。雄蛉交配后不久死亡,雌蛉可存活2~3周。
生態(tài)
1.孳生地 白蛉各期幼蟲均生活在土壤中,以地面下約10~12cm處為多見。凡隱蔽、溫濕度適宜、土質(zhì)疏松且富含有機物的場所,如人房、畜舍、廁所、窯洞、墻縫等處,均適于白蛉幼蟲孳生。
2.食性 雄蛉不吸血,以植物汁液為食。雌蛉自羽化24小時后吸血,多在黃昏與黎明前進行。各蛉種吸血對象可有差別。通常豎立毛類蛉種嗜吸人及哺乳動物血;平臥毛類蛉種嗜吸鳥類、爬行類與兩棲類動物血。
3.棲息與活動 成蟲通常棲息于室內(nèi)外陰暗、無風的場所,如屋角、墻縫、畜舍、地窯、窯洞、橋洞等處。同一蛉種可因環(huán)境不同而表現(xiàn)不同的棲息性,如中華白蛉指名亞種在平原地區(qū)為家棲型,棲息于人房、畜舍內(nèi);在西北高原為野棲型,多見于各種洞穴內(nèi)。白蛉的活動能力較弱,其活動范圍較小,一般在30m內(nèi)。
4.季節(jié)消長與越冬 白蛉的季節(jié)分布與當?shù)氐臏囟茸兓嘘P(guān)。通常一年白蛉出現(xiàn)約3~5個月。如在北方,中華白蛉指名亞種始見于5月中、下旬,6月中旬達高峰,9月中、下旬消失。大多數(shù)蛉種一年繁殖一代。白蛉以幼蟲潛藏于10cm以內(nèi)的地表淺土內(nèi)越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