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長夏”識
金 棟 河間市人民醫(yī)院(河北,062450)
關鍵詞: 長夏;季夏;五時;脾主長夏
1、經(jīng)文
《素問·金匱真言論》云:“所謂得四時之勝者,春勝長夏,長夏勝冬,冬勝夏,夏勝秋,秋勝春,所謂四時之勝也!眲伲嗫酥x。
一年四季春、夏、秋、冬之四時,依次序而循環(huán),季節(jié)氣候由溫熱而轉寒涼,自然界萬物賴以生長收藏,為何“四時之勝”中又有“長夏”呢?
2、五時之長夏
四時春、夏、秋、冬加之長夏謂之五時,系出于理論需要,為了與自然界五行(木火土金水)之土、人體五臟(肝心脾肺腎)之脾等相配而構建的五大系統(tǒng)使然。此乃《內(nèi)經(jīng)》以“人與天地相參”的觀點,來闡述人與自然的關系,并以自然界存在的現(xiàn)象來解釋人體的生理活動和病理變化,即由“取象比類”-四(五)時五行五臟陰陽的整體觀類比推演思辨而來。
《素問·金匱真言論》王冰注:“四時之中,加之長夏,故謂得五行(五)時之勝也!睈凌F樵《群經(jīng)見智錄》:“《內(nèi)經(jīng)》言五行配以五臟,其來源于天之四時。臟有五,而時僅四,故以六月為長夏,以配脾!盵1]
長夏的詞義當如王冰所云:“長夏者,六月也。土生于火,長在夏中,既長而旺,故云長夏也!保ā读(jié)藏象論》次注)又說道:“長夏,謂六月也。夏為土母,土長干中,以長而治,故云長夏。”(《藏氣法時論》次注)即“長在夏中”。長,當讀掌zhang,非讀常chang。
長夏在五行屬土,在五方屬中央,在五氣屬濕,在五臟屬脾,在五體屬肌肉。《素問·藏氣法時論》云:“脾主長夏!薄缎滦U吩疲骸鞍慈鹪疲浩⑼跛募,六月是火王之處。蓋以脾主中央,六月是十二月之中,一年之半,故脾主六月也!
六月,指陰(農(nóng))歷六月,夏季最后一個月份,此時氣候最為潮濕,乃多陰雨而潮濕。空氣中濕度大,大氣壓偏低,故由脾所主。
長夏,首見于《內(nèi)經(jīng)》,或是由戰(zhàn)國時期鄒衍“季夏”一詞演變而來。鄒衍云:“春取榆柳之火,夏取棗杏之火,季夏取桑柘之火,秋取柞楢之火,冬取槐檀之火。”[2]時賢孔德立《先秦諸子》說道:“季夏的出現(xiàn),是鄒衍對陰陽五行學說的一個創(chuàng)舉,解決了土德在四時中不占具體位置的缺陷。”[3]
《春秋繁露·五行對》:“天有五行,木火土金水是也。木生火,火生土,土生金,金生水。水為冬,金為秋,土為季夏,火為夏,木為春。春主生,夏主長,季夏主養(yǎng),秋主收,冬主藏。”
3、四時與五時
四時中雖增加了季夏而成為五時,但仍多言之四時與陰陽、五行等相提并論。
如《管子·四時》:“陰陽者,天地之大理也;四時者,陰陽之大徑也!瓥|方曰星,其時曰春,其氣曰風,風生木與骨……南方曰日,其時曰夏,其氣曰陽,陽生火與氣……中央曰土,土德實輔四時入出,以風雨節(jié)土益力。土生皮肌膚。其德和平用均,中正無私,實輔四時:春嬴育,夏養(yǎng)長,秋聚收,冬閉藏……西方曰辰,其時曰秋,其氣曰陰,陰生金與甲……北方曰月,其時曰冬,其氣曰寒,寒生水與血!彼臅r與日月星辰、五方、五行相配。《四時》名義上講四時,實際上是講五時。
《呂氏春秋·季春紀·盡數(shù)》:“天生陰陽、寒暑、燥濕、四時之化、萬物之變,莫不為利、莫不為害!薄秴问洗呵铩の逍邢嗌罚骸疤斓刂畾猓隙鵀橐,分為陰陽,判為四時,列為五行!
《史記·太史公自序》云:“夫陰陽、四時、八位、十二度、二十四節(jié)各有教令。順之者昌,逆之者不死則亡。未必然也,故曰‘使人拘而多畏’。夫春生夏長,秋收冬藏,此天道之大經(jīng)也。”
《漢書·律歷志》云:“太陰者北方。北,伏也,陰氣伏于下,于時為冬……水潤下”、“太陽者南方。南,任也,陽氣任養(yǎng)物,于時為夏……火炎上”、“少陰者西方。西,遷也,陰氣遷落物,于時為秋……金從革”、“少陽者東方。東,動也,陽氣動物,于時為春……木曲直”、“中央者,陰陽之內(nèi),四方之中,經(jīng)緯通達,乃能端直,于時為四季,土稼穡蕃息!贝四宋宸健⑽逍、四季之相配,而中央之土于時為四季,無季夏之稱。
五行學說引進醫(yī)學時,為了與脾、土、濕相配合,故《內(nèi)經(jīng)》的作者,將季夏換成了長夏,是五行學說引進醫(yī)學成熟的標志。但《內(nèi)經(jīng)》大多數(shù)篇中四時仍多是與陰陽、五行等相提并論,這也充分說明了《內(nèi)經(jīng)》非一人一時之作品。
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云:“天有四時、五行,以生、長、收、藏,以生寒、暑、燥、濕、風!蓖醣ⅲ骸按荷、夏長、秋收、冬藏,謂四時之生長收藏。冬水寒,夏火暑,秋金燥,春木風,長夏濕土,謂五行之寒、暑、燥、濕、風也。然四時之氣,土雖寄王,原其所主,則濕屬中央,故云五行以生寒、暑、燥、濕、風五氣也。”
而言及五時者,可見于《靈樞經(jīng)》,如《經(jīng)別》篇云:“黃帝問于岐伯曰:余聞人之合于天道也,內(nèi)有五臟,以應五音、五色、五時、五味、五位也!薄俄槡庖蝗辗譃樗臅r》篇云:“人有五臟,五臟有五變,五變有五輸,故五五二十五輸,以應五時!薄段彘單迨埂菲疲骸拔鍤庹,五臟之使也,五時之副也……脈出于氣口,色見于明堂,五色更出,以應五時!闭f明此時期五時與五臟、五行相配之理論或已經(jīng)成熟。
五行學說引進醫(yī)學時,明顯的是受“天人相應”思想的影響。如《靈樞·陰陽二十五人》云:“天地之間,六合之內(nèi),不離于五,人亦應之!薄鹅`樞·通天》云:“天地之間,六合之內(nèi),不離于五,人亦應之,非徒一陰一陽而已!
天有四時、五行,四時如何配五行?即如王冰所云“春木風、夏火暑、秋金燥、冬水寒、長夏濕土”也。四時之中,加之長夏,才得五行之配五時也。
因為《內(nèi)經(jīng)》一書,非一人一時之作品,所以縱觀全書來看,有時是春、夏、秋、冬四時相提,有時是春、夏、長夏、秋、冬五季并論。四時相提符合自然界現(xiàn)象,而五季并論則是出于理論之需要而已。
如《素問·金匱真言論》云:“五臟應四時,各有收受乎?”而經(jīng)文中之內(nèi)容卻是五季內(nèi)容之回答。名義上講四時,實際上是講五時。
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云:“天有四時、五行,以生、長、收、藏,以生寒、暑、燥、濕、風。”生、長、收、藏,是以四時而言,長夏哪去了?
《素問·陰陽離合論》云:“生因春,長因夏,收因秋,藏因冬!蓖醣ⅲ骸按合臑殛枺噬L也;秋冬為陰,故收藏也!
4、脾主長夏與脾不主時
長夏雖由脾所主,但從時間來說卻又不盡合理,何也?時間搭配不均勻。長夏是從夏季分出的一個月,夏季則是二個月,而春、秋、冬則各為三個月。這樣一來《《內(nèi)經(jīng)》的作者,為了均衡這個時間,又云“脾不主時”,即在每季之末各勻出十八天由脾所主。18×4=72天,3個月×3季-18天=72天,如此則每季皆系72天,甚為妙哉!《素問·太陰陽明論》:“帝曰:脾不主時何也?岐伯曰:脾者土也,治中央,常以四時長四臟,各十八日寄治,不得獨主于時也!
黃元御《四圣心源》:“土無專位,寄旺于四季之月,各十八日,而其司令之時,則在六月之間。土合四象,是謂五行也。……土為四象之母,實生四象,曰火生土者,以其寄宮在六月火令之后,六月濕盛,濕為土氣也!盵4]
此“脾不主時”則是受當時陰陽、五行、五方、四時學說之影響滲透
嫁接而來。
《管子·五行》:“日至賭甲子木行御,天子出令,命左右士師內(nèi)御……七十二日而畢!、“賭丙子火行御,天子出令,命行人內(nèi)御……七十二日而畢。”、“賭戊子土行御,天子出令,命左右司徒內(nèi)御……七十二日而畢!薄ⅰ百庚子金行御,天子出令,命祝宗選禽獸之禁……七十二日而畢!、“賭壬子水行御,天子出令,命左右使人內(nèi)御……七十二日而畢。”受此影響,鄒衍則創(chuàng)立了“五行相生的四時教令思想”,推薦給當時的統(tǒng)治者。
《春秋繁露·五行之義》:“土居中央,為(謂)之天潤。土者,天之股肱也,其德茂美,不可名以一時之事,故五行而四時者,土兼之也。金木水火雖各職,不因土,方不立,若酸咸辛苦不因甘肥不能成味也。甘者,五味之本也;土者,五行之主也。五行之主土氣也,猶五味之有甘肥也,不得不成。是故圣人之行,莫貴于忠,土德之謂也。人官之大者,不名所職,相其是也;天關之大者,不名所生,土是矣。”
《春秋繁露·治水五行》:“日冬至,七十二日,木用事,其氣燥濁而青;七十二日,火用事,其氣慘陽而赤;七十二日,土用事,其氣濕濁而黃;七十二日,金用事,其氣慘淡而白;七十二日,水用事,其氣清寒而黑。七十二日,復得木。”
《漢書·律歷志》云:“中央者,陰陽之內(nèi),四方之中,經(jīng)緯通達,乃能端直,于時為四季!本佑谥醒氲耐翆λ募酒鸾y(tǒng)領作用,任何季節(jié)用事都離不開土。
參考文獻
[1] 余云岫,惲鐵樵.靈素商兌與群經(jīng)見智錄[M].北京:學苑出版社,2007:109
[2] 李學勤.十三經(jīng)注疏·周禮注疏[M].北京:
北京大學出版社,1999:796
[3] 孔德立.先秦諸子[M].南京:
南京大學出版社,2009:283
[4] 孫恰熙.黃元御醫(yī)學全書·四圣心源[M].北京:中國中醫(yī)藥出版社,1999:78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