網站首頁
醫(yī)師
藥師
護士
衛(wèi)生資格
高級職稱
住院醫(yī)師
畜牧獸醫(yī)
醫(yī)學考研
醫(yī)學論文
醫(yī)學會議
考試寶典
網校
論壇
招聘
最新更新
網站地圖
中醫(yī)理論中醫(yī)臨床診治中醫(yī)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據庫中醫(yī)疾病數據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據藥學下載
您現在的位置: 醫(yī)學全在線 > 中醫(yī)理論 > 民間中醫(yī) > 正文:楊維杰:刺絡療法之運用
    

針灸拔罐:楊維杰:刺絡療法之運用

刺絡療法之運用(上)
作者:楊維杰 
本人研究刺血系隨董師而起,現今臨床應用者亦率多以董師之穴位及刺法為主。董師之刺血穴位及主治見于本書各章,F附錄此文,可使各位讀者對全書之刺血有一較全面之了解,并進一步研究及應用。 刺絡治療是中國醫(yī)學精彩的內容之一,尤其是在針灸醫(yī)學中,應用極為廣泛,且效果極為驚人,幾千年來,我國各科醫(yī)學文獻里,雖然散見著不少此種療法治病的記錄,但能做全面整理,應用于臨床,并著為專書者,從未得見,余從董師景昌學習針灸多年,常見董師應用三棱針治療,數年大病往往霍然而愈,劇烈疼痛亦可止于頃刻。其效果真是令人不可思議,此種療法適用于任何疾病,卻療效不遜于毫針,有過之而無不及,當年隨侍老師之側,每見董師應用棱針,嘗嘆此種針法之神奇,遍訪名醫(yī),除董師外,中國針灸家之精于此道者,可謂旁無二人,董師直可稱之此中泰斗而無愧。余臨床二十余萬人次,以此治愈重病頑病甚多,益覺刺血療法之實際及可貴。近年曾赴安徽拜防大陸刺血權威王秀珍老醫(yī)師,刺血另有特色,亦頗值得研究。

   刺血俗稱“放血”,又稱“刺血”,或稱“點刺”就是用鋒利的器械(一般指三棱針而言),在患者體表上某一部位刺破血管,使之流出一些血液,以期達到治病目的。刺絡為人類各種醫(yī)療方法中,具有最長久歷史的一種,從砭石與九針之形成及《內經》之記載來看,刺絡療法在中國古代醫(yī)術中是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的。 《靈樞。小針解篇》曾說“宛陳則除之”,意思就是說久病應以放血刺而除去!都滓医洝芬舱f:“經脈者盛,豎橫以赤,上下無常處,小者如針,大者如筋,刺而瀉之萬全”,這說明了刺絡的應用及重要。 放血的范圍,一般可指三大類,即經脈、絡脈和孫絡。絡脈是小靜脈,孫絡是末梢毛細脈管,這些血管在沒有病變時不甚顯著。因為病變才會出現,形如小紅蟲狀或成紅絲狀,或成白條狀,隱在皮里或露在皮外,也有的成細小紅點,漫散全身各處。經脈則指較大的靜脈,形狀特別明顯,顏色特別紫藍,常呈怒張狀態(tài),俗稱“青筋”,此種情況多發(fā)生在委中、尺澤、四肢外側,更有發(fā)生在肩胛與腹壁的。 刺絡中最重要亦最常用者即為靜脈刺絡,在下節(jié)中我們將詳細說明。

    一、靜脈刺絡之常用部位及適應癥靜脈刺絡常用之部位:

    1 肘窩部 為自古常用之部位,相當尺澤、曲澤穴位視鼓起之青筋放血。 主治:呼吸器及心臟。心絞痛用之特效),霍亂、中暑、上肢風濕神經痛、五十肩、半身不遂。

    2 膝腘部 相當于委中穴位之部位,效果佳而最常用。 主治:腸炎、瘡、腰痛、項強、下肢風濕神經痛、坐骨神經痛、腰椎骨刺、頸椎病高血壓、內中風、半身不遂、腦炎后遺癥、小兒麻痹后遺癥、血栓閉塞性脈管炎、風疹傷暑、疔瘡癃閉等。

    3 下臂部 相當于手三里穴之部位。 主治:面疔、、結膜炎、牙痛、濕疹、蕁麻疹等。

    4 下腿部 陽陰部位 相當于足三里、條口附近部位。視青筋放血。 主治:胃炎、腸胃炎、久年胃病、胸痛胸悶、慢性氣管炎、丹毒、多發(fā)性神經根炎。 少陽部位 相當于陽陵泉至陽輔附近視青筋放血 主治:急性腸胃炎、肋膜炎、心臟疾病、胸部發(fā)脹、慢性支氣管炎、哮喘、坐骨神經痛、肩臂痛、偏頭痛、高血壓等。 太陽部位 相當于承山穴部位,視青筋放血。 主治:痔瘡、背痛、靜脈瘤。 太陰部位 相當于陰陵泉附近。 主治:內痔、外痔痛經、不孕、尿路感染急性淋巴管炎。

  5 外踝部 包括丘墟、昆侖一帶。 主治:足關節(jié)炎、腰痛、坐骨神經痛。

  6 內踝部 包括中封、照海穴一帶。 主治:中耳炎、疝氣、不孕癥。

      7 腳背 陽陰部位 解溪穴附近。 主治:十二指腸潰瘍、丹毒、末梢神經炎、血栓閉塞性脈管炎、象皮腿。 少陽部位 相當于臨泣、俠溪、地五會等穴位附近。 主治:牙痛、坐骨神經痛

      8 側額部 相當于頷壓穴部位,俗稱太陽穴 主治:頭痛、頭暈、結膜炎、眼底出血、中風、氣喘、食道病變等

      9 舌下部 相當于奇穴金津、玉液,即舌下紫脈。 主治:喉炎、言語障礙、中風、休克、惡性感冒

    二、其它常見刺絡部位 除上述幾大常用較大靜脈部位外,尚有耳背、十二井、十宣、背后、肩峰、顏面等部位,由于這些部位較不易發(fā)現青筋或無較大靜脈,因此治療時不是尋找青筋放血,由于經驗之累計,只要在固定穴位刺針,使出些微紅血,即達治病目的,這些部位亦有稱之細絡者。下面略予說明:

  1、十二井穴:即十二經絡之井穴部位;主治:卒中、急性炎癥、退熱等

  2、十宣:位于十指之尖端;主治:卒中

  3、耳北:有細小之紫筋數條,對準放血; 主治:頭痛、三叉神經痛、結膜炎、角膜炎、皮膚病、顳頷關節(jié)炎

  4、顏面:頰、顴、鼻頭、鼻翼部位;主治:頭痛、三叉神經痛、鼻炎、顏面神經麻痹

  5、口腔:口腔粘膜;主治:顏面神經麻痹

  6、肩峰:相當于肩髃穴附近部位; 主治:出黃水治腎炎,出黑血治手腕及手背痛;肩凝、五十肩、蕁麻疹、乳腺炎等。

  7、腰背:全部腰背俞穴均屬放血范圍;主治:各臟腑病變及其有關經絡之病,刺其俞穴出血。

  8、七星穴:包括在項部入發(fā)際八分之總樞穴及其下一寸; 主治:嘔吐(五臟不安)、感冒頭痛、小兒高燒、小兒各種風證 說明:總樞穴即督脈之風府穴,分樞穴即督脈之啞門穴,雖然因為有七個穴道,故稱七星,但并不需要每個穴都針,一般只要針總樞穴(風府)、分樞(啞門)即能達到療效,點刺出血效果更加。

  9、五嶺穴:包括五道穴線:

       ①從大椎骨下第二節(jié)江口穴開始,每下一節(jié)為一穴,其順序為火曲、火套、火長、火明、火校、火門、土月、土泄,直至第十椎下土克為止,共十穴;

       ②(左右共兩條)從江口穴向左右平開四指,金北穴起下一寸為一穴,其順序為金斗、金吉、金陵、火金、木東、木杜,直至木梅穴為止;

       ③(左右共兩條)從第二條線向外橫開四指,共有金枝、金精、金神、木原、木太、木菊、木松七穴,每穴間隔一寸。 主治:高血壓、重感冒、發(fā)高燒、發(fā)冷、突然間引起之頭暈、頭痛、高血壓引起之手足麻痹、半身不遂、陰霍亂、陽霍亂、嘔吐及各種痧證、血管硬化之腰痛、干霍亂、陰陽霍亂、急性胃痛。

  10、雙鳳穴:從大椎骨以下第二與第三脊柱骨間,向左右橫開一寸五分之火鳳穴起,每下一寸為一穴,其順序為火主、火妙、火巢、火重、火花、火蜜七穴(左右共十四穴)。 主治:手痛腳痛、手麻腳麻、手足血管硬化。

  11、九猴穴、包括火鳳、火主、火妙、金堂(金斗上二寸)、金北、金斗、金吉、金枝、金精九穴; 主治:喉痧 說明:本穴之排列共為三行,位置為第二椎旁開寸半之火鳳穴起,每下一寸一穴,共計三穴(含火鳳);大椎旁開三寸之金堂穴起,每下一寸一穴,共計四穴(含金堂);第二椎旁開六寸之金枝及下一寸之金精,計二穴,總共九穴,為治喉痧這要穴,故稱九猴突然間,可記憶為“二椎寸半連三穴,一椎間隙旁三連四穴,二椎旁六連二穴”。

  12、三金穴:金斗、金吉、金陵 主治:膝蓋痛; 說明:金斗、金吉、金陵三穴分別位于第三四五椎外開三寸處,相當于膀胱經之魄戶、膏肓、神堂穴,點刺出血少許,治療膝蓋疼痛,確有立竿見影之效,數年大疾亦往往愈于霍然。

  13、精枝穴:包括金精、金枝兩穴 主治:小腿發(fā)脹、小腿痛 說明:精枝含有金精、金枝兩穴,分別位于第二椎及第三椎旁開六寸,點滴刺出血,治療小腿酸脹疼痛,效果極為迅速而突出。

  14、金林穴:包括金神、木原、木太三穴 主治:坐骨神經痛 說明:金神、木原、木太三穴分別位于第四五六椎外開六寸處,亦即緊接于精枝穴下,點刺治療大腿及坐骨神經痛確有卓效。

  15、頂柱穴:包括金斗、金吉、金陵、火金、木東、木杜、木梅、木原、木太、木菊、木松十一穴(兩邊共二十二穴); 主治: 說明:頂柱記有十一穴,兩側合計二十二,分二行排列,第四至第九椎每椎旁開三寸各一穴,共計六穴;第四至第八椎每椎旁開六寸各一穴,共計五穴,可記憶為“四椎旁三連六穴、四椎旁六連五穴”。

  16、后心穴:包括大椎骨下第四個脊椎關節(jié)處火云、火長、火明、火校、火門、土月六穴;及脊椎旁開一寸五之火妙、火巢、火重、火花四穴(兩邊共八穴)與旁開三寸之金吉、金陵、火金三穴(兩邊共六穴)。 主治:羊毛痧、疔瘡、心臟衰弱、胃病、重感冒、中風、各種急性痧證。

  17、三江穴:包括第十三椎下分線穴起,每下一節(jié)一穴,其順序為水分、水克、水管、六宗、鳳巢、主巢七穴及十四椎下旁開四指之六元、六滿、六道、華巢、環(huán)巢、河巢六穴(兩邊共十二穴); 主治:經閉、子宮火、腸火、閃腰岔氣、急性腸炎

  18、雙河穴:包括第十四椎下之六元、六滿、六道、華巢、環(huán)巢、河巢六穴(兩邊共十二穴); 主治:手臂痛、肩背痛。

  19、沖霄穴:包括第二十椎下之妙巢,二十一椎下之上對穴及對穴下一寸之上高穴; 主治:小腦痛、小腦發(fā)脹、項骨正中脹痛

  20、喉蛾九穴:在喉結及其上一寸與下一寸五分處,另加該三處左右旁開一寸五分處,共計九穴; 主治:喉蛾、喉痛、甲狀腺炎、喉癢、痰塞喉管不出(呼吸困難,形如哮喘)

  21、十二猴穴:平行于鎖骨下一寸三分處共三穴,再下一寸三分處又三穴,兩邊總共十二穴。 主治:喉痧、血管硬化之哮喘、干霍亂(傷寒、重感冒、霍亂均會引起喉痧)。

  22、金五穴:在胸骨上端半月狀之下陷凹處金肝穴,每穴下一節(jié)為一穴,其順序為金陰、金陽、金轉、金焦共五穴 主治:干霍亂、消化不良(胃脹)、肋痛、氣管不順、各種痧證。

  23、胃毛七穴:從岐骨下緣陷凹處,直下一寸一穴,共三穴。旁開一寸五分各兩穴(兩邊四穴)。 主治:羊毛痧、胃病、各種霍亂、心跳、胃出血 說明:胃毛七穴部位之旁開“一寸五分”應為“二寸”方為正確,因此胃毛七穴之位置應系鳩尾、巨闕、上脘(以上三穴屬任脈)及兩旁之不容、承滿(屬胃經),兩側計四穴,總共計七穴,位于胃部附近,并以治胃病為主,故稱胃毛七穴。

  24、腑巢二十三穴:肚臍直上每一寸一穴共二穴;肚臍每下一寸一穴共計五穴;肚臍旁開一寸一穴,其上一穴,其下二穴(共四穴,兩邊共八穴);肚臍旁開二寸一穴,其上一穴,其下二穴(共四穴,兩邊共八穴);總共二十三穴。 主治:腑巢二十三穴雖有二十三之多,但不是每穴皆用,在精穴簡針的原則下,一般只針以肚臍為中心,四旁各開一寸之穴位為主,隨病情之嚴重而向四方擴張用穴。 上述所舉者,概為常見之應用部位民間所傳放血驗方及特效部位,當不止此數,今后刺絡之發(fā)展,仍待各位先進及后學之繼續(xù)努力,以期于使此種傳統(tǒng)療法得到更大的發(fā)揮。
-----------刺絡療法之運用(下)

作者:楊維杰
   
常見疾病之刺絡治療 刺絡對于疾病之治療,應用廣泛,效果宏速,為不爭之事實,唯醫(yī)書少記載,甚為遺憾,爰據各家醫(yī)書之散載及個人對董氏奇穴刺絡體會與經驗,按照常見疾病分類提要如后:

   一、頭部

1、頭頂痛:上星、百會 2、后頭(腦)脹痛:A.沖霄;B.委中 3、偏頭痛:四花外。 4、前頭痛:四腑一、二及上里。 5、突然頭暈:五嶺;血壓高頭暈:五嶺 6、感冒頭痛:A.三商;B.七星。 7、血管神經性頭痛:太陽

    二、眼病

1、風眼腫痛:A.太陽、肝俞;B.五嶺(肝、膽、心俞);C.耳后靜脈點刺。 2、眼眶脹痛:少商、合谷、太陽。 3、結膜炎:A.太陽;B.攢竹;C.少商。 4、麥粒腫:A.耳背;B.曲池;C.足中趾尖。 5、翼狀臠肉:少澤、至陰

    三、耳病

1、耳下腺炎:A.少商;B.臨泣,俠溪、地五會。 2、耳痛:四花外。 3、中耳炎:足踝附近。

    四、口病

1、口舌生瘡:A.神門;B.金津、玉液;C.陰陵泉至血海直線上青筋。 2、口舌及咽喉腫:三重、少商。 3、口唇生瘡:陰陵泉至血海直線上青筋。

  五、牙痛牙痛:外踝尖至臨泣,俠溪、地五會。

   六、鼻

1、鼻衄:A. 少商;B.太沖;C.肝俞。 2、酒渣鼻:A. 脾俞;B.胃俞;C.鼻尖—正本穴(七星針)。 3、敏感性鼻炎:正本。

   七、咽喉

1、 咽喉總治:A. 少商、商陽先行點刺,再對癥治療;B.耳背點刺,再對癥治療。  2、扁體炎:A. 少商、商陽、合谷;B.三重。 3、喉頭炎:A. 少商、商陽、合谷;B.三重。 4、咽腫水藥米難下:A. 少商、商陽、合谷;B.三重。 5、喉痛:A. 少商、商陽、合谷;B.三重。 6、喉蛾:少商。 7、發(fā)音無聲:總樞。 8、痰塞喉管不出:喉蛾九穴。

    八、哮喘 A. 少商、商陽、合谷;B.三重。

    九、頸項

1、甲狀腺腫:A. 少商、商陽、合谷;B.三重。 2、項正中線痛:A. 沖霄;B.委中。

    十、上肢

1、上肢總治:可于肘彎點刺,再對癥治療。 2、手腕痛:A. 少商、商陽、合谷;B.三重。 3、肩痛:四花外。 4、指麻:A. 后心;B.雙鳳。 5、掌背紅腫、手指腫:四花中、副。 6、手痛、手足硬化、手麻:A. 少商、商陽、合谷;B.三重。 7、臂痛(前):A. 少商、商陽、合谷;B.三重。 8、肩臂痛:A. 少商、商陽、合谷;B.三重。 9、腱鞘囊腫:囊腫部位放液

    十一、下肢

1、下肢總治:皆可于委中放血,再對癥治療。 2、兩腿發(fā)酸:金林、金枝。 3、坐骨神經痛:A. 少商、商陽、合谷;B.三重。 4、膝痛:三金。 5、小腿痛(脹):精枝。 6、足踝腫痛:委中及陽陵泉。 7、腳跟:委中。 8、足麻、足痛:A. 少商、商陽、合谷;B.三重。 9、足趾痙攣:外踝中央。 10、香港腳流黃水:外踝中央至臨泣青筋點刺。 11、四肢麻痛:井穴刺血。

    十二、胸腹

1、肋痛(肝硬化、肋膜炎):四花外(肝俞)。 2、腹痛:四花中、副。 3、胸悶(脹):A. 少商、商陽、合谷;B.三重。 4、臍痛:A. 少商、商陽、合谷;B.三重。

  十三、腰背

1、腰背總治:可于委中點刺,再行對癥治療。 2、脊痛:A. 少商、商陽、合谷;B.三重。 3、轉筋強直:委中。 4、血管硬化之腰痛:頂柱、委中。 5、背痛:承山。 6、腰痛:委中。

      十四、心臟

1、心臟病總治:A. 少商、商陽、合谷;B.三重。 2、心臟擴大:五嶺穴(上焦部分)。 3、心臟血管硬化:四花中、副。 4、心肝麻痹:四花中、副、十二井穴。 5、心驚悸:膽穴。 6、心痛:火包、尺澤。 7、心跳劇烈:四花中、副。 8、心臟衰弱:后心。

      十五、肝膽

1、黃疸:隱白、肝俞、胃俞。 2、肝硬化:四花外。 3、肝。夯鸢

      十六、肺病

1、支氣管炎:四花外。 2、哮喘:A. 少商、商陽、合谷;B.三重。 3、急性肺炎:A. 少商、商陽、合谷;B.三重。 4、肺經雜。核幕ㄍ饩芍髦位蚣臃斡。

       十七、脾胃

1、胃酸痛:。 ??? 2、胃炎:A. 少商、商陽、合谷;B.三重。 3、急性胃痛:A. 少商、商陽、合谷;B.三重。 4、胃出血:胃毛七、四花中、副。 5、胃潰瘍:四花中、副。 6、十二指腸潰瘍:A. 少商、商陽、合谷;B.三重。 7、急性胃腸炎(上吐下瀉):A. 少商、商陽、合谷;B.三重。

       十八:腎

1、腎臟炎:A. 少商、商陽、合谷;B.三重。

       十九、腸
1、腸病總治:四花外、中。 2、十二指腸:A. 少商、商陽、合谷;B.三重。 3、腸炎:四花中、副、外。 4、疝氣:內踝附近。 5、急性腸胃炎:四花中、副、外。 6、急性腸炎:A.四花中、副、外;B.三江。 7、急性腹痛:曲澤、委中。

       二十、婦科
1、乳房腫痛:四花中、副。 2、經閉:三江。 3、子宮炎:三江。 4、胎衣不下:火包。 5、白帶:A. 少商、商陽、合谷;B.三重。

      二十一、血管病

1、中風:十二井。 2、高血壓:A. 少商、商陽、合谷;B.三重。 3、高血壓致手足麻痹或半身不遂:五嶺。 4、低血壓(靜脈瘤):當瘤上點刺。

       二十二、小兒科
1、小兒疳疾(多食而瘦):A. 少商、商陽、合谷;B.三重。 2、小兒痘瘡:A. 少商、商陽、合谷;B.三重。 3、小兒驚風:A. 少商、商陽、合谷;B.三重。 4、小兒夜哭:膽穴。 5、小兒氣喘:大白。 6、小兒發(fā)高燒、嘔吐:總樞、七星。 7、小兒重舌:少澤、少沖、隱白。 8、痄腮:少商、關沖。

       二十三、 雜病

1、干霍亂:A.總樞 B.五嶺。 2、霍亂:A.委中 B.尺澤、曲澤。 3、邪崇:A.委中 B.少商。 4、痔瘡:委中。 5、急救中暑:十二井。 6、癲癇:A.發(fā)作期:十二井 B.緩解期:五嶺。 7、皮膚。憾箪o脈刺。 8、偷針眼:A.脾俞、胃俞 B.耳后靜脈 C.曲池。 9、猴痧:十二猴穴。 10、各種痧證:A.五金 B.五嶺。 11、羊毛痧:A.胃毛七穴 B.后心。 12、疔瘡:后心穴。 13、全身疲勞:背面。 14、嘔吐(五臟不安):A.七星(總樞) B.五嶺。 15、帶狀皰疹:A.皰疹周圍 B.耳背。

四、病案舉例

1、汪xx,36歲,公務員。左腿坐骨神經痛,不能行走,疼痛部位屬膽經,視其左腿豐隆至陽陵泉一帶有青筋鼓起,刺之出血,1次痊愈,行走如常。

2、顏xx,20歲,學生;冀Y膜炎已3天,眼白充滿紅絲,視其耳背上紫色細脈,以棱針出血少許,第二天再行探視,已痊愈。

3、謝太太,33歲。雙膝風濕痛多年,來診是疼痛劇烈,先在雙背三金穴,點刺出血少許,即刻疼痛減輕大半,再以豪針在雙內關刺針,令其活動腿部,1次而愈,至今10年未再復發(fā)。并介紹病友多人來診。

4、涂XX,40歲,軍人。腰部損傷兩天,疼痛異常不得翻身,視病患委中部青筋暴起,以棱針刺破,血流少許,旋即疼減能起床翻身,再以毫針針刺束骨穴,1次痊愈。
5、王太太,40歲。偏頭痛近20年,痛劇則嘔吐,初診時抱頭而來,當即在其太陽穴點刺出血,即時頭痛立刻減輕,之后未來診,電話告辭已痊愈,并介紹頭痛病友多位前來治療。
6、楊X,36歲,因嗜食檳榔,致口不能張,僅能容一指,口腔白斑,閉門辛辣點滴不能沾,沾之則痛劇,經林口某大醫(yī)院診為口腔癌。特邀余自美返臺治療,在太陽、尺澤點刺后即能張口吞下餃(張口三指有余),之后每周點刺一次,前后3 個月(余返臺1月,該病患來美2月)白斑轉紅,張口如常人,五味不忌,一正常,今已4年,一切安好。

7、韓XX,35歲。氣喘3年,逢冬易發(fā),來診時正逢發(fā)作,在其背部肺俞、膏肓、大椎及尺澤點刺,并針水金、魚際,立刻輕輕,每周1次,僅如此治療3次,竟3年未發(fā),并于世界日報(美洲最大華文報紙)登銘謝啟事。
五、體會

1、刺絡俗名放血,但現在一般人多有稱之“點刺”者。

2、依據個人多年經驗,久年風濕疼痛,雖經毫針治療,但常有復發(fā)者,唯經施以刺絡輔助,則未見復發(fā)者。

3、刺絡之治病原理,據《內經》謂:“久宛則除之”。即指久年老病必須放血去除,個人以為,病久則邪氣盛,血脈不得通,乃宛陳于該處,平常血行尚能通過,則不覺痛楚,天陰作雨,氣壓改變,脈道益狹,氣血通過困難,雖經毫針通氣,唯病久邪深,血不得行,則針去病仍存在,縱然得以治愈,時間拖累甚多,卻有復發(fā)可能,因此放血實為必要,血去則痛止,此亦即古人所言:“治風先治血,血行風自滅”。

4、據經驗,以毫針針刺,采用巨刺療效較佳,但放血則以同側效果為佳。

5、據經驗,放血仍以遠處施針,作用較大,此甚合“瀉絡遠針,頭有病而腳上針”的古義,同理下有病而上面針,所以治療下肢病,我們常在背上施針。
-----------這是傳統(tǒng)的方法,如果再注射和諧一號可以有意想不到的效果!
-----------可惜就是不大敢動手啊
...
醫(yī)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© CopyRight 2006-2046, MED126.COM, All Rights Reserved
皖ICP備06007007號
百度大聯(lián)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