凡善醫(yī)者,必先善藥。藥之不明,何以言醫(yī)?
凡用藥者,首先要明其陰陽。
夫藥有四氣五味,氣為無形,味為有質(zhì),鼻聞之者為氣,舌嘗之者為味。故氣為陽,味為陰也。
如:
荊芥,
防風(fēng),
羌活,
獨(dú)活,
薄荷,
肉桂,
白芷,
蒼術(shù),
細(xì)辛,
丁香,
冰片,
樟腦等等芳香藥,皆是陽藥。
大黃,
芒硝,
苦參,
黃連,
黃芩,
人參,
熟地,
玄參,大云,
附子,芋肉,
枳實(shí),
枸杞,
白芍,
馬錢子等等,皆陰藥也。
以陽能勝陰,故荊芥,防風(fēng),羌活,細(xì)辛等等,能去風(fēng)寒、風(fēng)濕;陰能勝陽,是故大黃,芒硝,苦參,黃芩,黃連等等,能去濕熱陽火。
易曰,“物以類聚,人以群分”。又云,“水流濕,火就燥;云從龍,風(fēng)從虎”。此各從其類,各歸其位也!是故荊芥,防風(fēng)之類,歸于肌膚之表,因其陽也;大黃,芒硝之類,歸于臟腑之里,以其陰也。
但是,要知道萬物有其常,亦有其變。常和變,皆是道也。是以羌活、獨(dú)活,雖烈其氣,亦濃其味,屬陽中之陰,雖達(dá)肌膚之表,亦走筋骨、臟腑之里。
黃芪、
白術(shù),其味雖甘,其氣亦香。是故既補(bǔ)臟腑之里,亦補(bǔ)肌膚之表。陽為開,陰為守,是以能守能開,有汗能止,無汗能發(fā)。
以上者,舉其大要也。每用一藥,當(dāng)先知其四氣五味、升降浮沉,或左或右,或里或外。能以陰陽概之則明矣。
-----------為中醫(yī)者,必需明藥性!值得一讀。
-----------惟人參這藥太怪,配伍的藥的藥性不同,其作用亦不同。正如古人說“參者參也,與元?dú)鉃閰①澮病保苌衿。再如yin羊藿,是性寒還是性溫,又值得商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