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組成】
芍藥一兩(30g) 當歸半兩(15g) 黃連半兩(15g)
檳榔二錢 ( 6g ) 木香二錢 ( 6g ) 炙甘草二錢( 6g)
大黃三錢(9g) 黃芩半兩(15g) 官桂二錢半( 8g )
【用法】
上藥父咀,每服半兩(15g),水二盞,煎至一盞,食后溫服(現代用法:水煎服)。
【功用】
清熱燥濕,調氣和血。
【藥理作用】
具有抗炎、抗病毒、抗菌、抗阿米巴原蟲、增強機體免疫力等作用。
【中醫(yī)證】
濕熱痢疾證。痢疾,腹痛,便膿血,赤白相兼,里急后重,肛門灼熱,渴欲飲水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【西醫(yī)病】
急性腸胃炎、慢性腸炎、細菌性痢疾、阿米巴痢疾、過敏性結腸炎、胰腺炎等病的臨床表現符合濕熱痢疾證者。
【方證分析】
本方所治之證乃濕熱浸yin,壅滯氣血所致。濕熱侵襲,下迫下注,則出現痢疾;濕熱壅滯,經氣不通,則腹痛;濕熱損傷脈絡,則便膿血,赤白相兼;熱勢迫于下,濕濁壅滯于下,則里急后重;熱灼于下,則肛門灼熱;熱傷陰津,則渴欲飲水;舌紅,苔黃膩,脈滑數,皆為濕熱蘊結之征。治當清熱燥濕,調和氣血。
方中黃連、黃芩,清熱燥濕解毒,善清大腸之熱,并止痢,為君藥。濕熱膠結,以大黃瀉熱于下,使?jié)駸岫拘皬南露,與黃連、黃芩相用,以使?jié)駸釓南露;熱傷脈絡,血脈壅滯,以當歸、芍藥活血養(yǎng)血,調理血脈,以治便血;濁氣壅滯不行,以木香、檳榔理氣行氣,調理氣機,以治后重,與當歸,芍藥配伍,調理氣血,即“行血則便膿自愈,調氣則后重自除!惫矠槌妓帯9俟鹦翢嵬〞硽鈾C,兼防黃連、黃芩、大黃清瀉寒涼凝滯,為佐藥。甘草補益脾胃,顧護胃氣,調和藥性,為佐使藥。諸藥配伍,以奏清熱止痢,調和氣血之效。
配伍特點:清熱藥配瀉下藥,清瀉于下;寒涼藥配辛熱藥,使寒藥不凝;行氣藥配理血藥,以治便膿后重。
【臨床運用】
1.用方要點:本方是治療濕熱痢疾證的基礎方,臨床應用以下痢赤白,渴欲飲水,舌紅,苔黃膩,脈滑數為辨治要點。
2.加減用藥:若大便膿血多者,加地榆、生地黃,以清熱涼血止血;若后重明顯者,加薤白、砂仁,以醒脾行氣除脹;若口渴明顯者,加天花粉、蘆根,以生津止渴等。
3.陽虛者慎用本方。
4.痢疾初起有表證者先治表證。
轉帖學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