別名 | |
處方來源 | 《衛(wèi)生寶鑒》卷十九。
|
藥物組成 | |
加減 | |
功效 | 退脾土,復(fù)腎水,降心火。
|
主治 | 小兒季夏身熱痿黃。身體蒸熱,胸膈煩滿,皮膚如漬橘之黃,眼中白睛亦黃,筋骨痿弱,不能行立。
|
制備方法 | |
用法用量 | 上(口父)咀。都作1服,水1大盞,煎至6分,去滓,稍熱服。后1服減半,待5日再服。
|
用藥禁忌 | |
臨床應(yīng)用 | |
藥理作用 | |
各家論述 | 《內(nèi)經(jīng)》云:土位之主,其瀉以苦。又云:脾苦濕,急食苦以燥之,故用黃連、茵陳之苦寒,除濕熱為君;腎欲堅,急食苦以堅之,故以黃柏之苦辛寒強筋骨為臣;濕熱成煩,以苦瀉之,故以黃芩、梔子之苦寒止煩除滿為佐;濕淫于內(nèi),以淡泄之,故以茯苓、澤瀉之甘淡利小便,導(dǎo)濕熱為使也。
|
備注 | 瀉黃散、加減黃連散(《普濟方》卷三八六)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