別名 |
燈籠草
|
漢語拼音 |
yin bian dan
|
英文名 |
Root of Chinling Mountain Columbine
|
藥材基原 |
為毛茛科植物秦嶺耬斗菜的根。
|
動植物形態(tài) |
秦嶺耬斗菜,多年生草本。高40-60cm。莖直立,疏被白色短柔毛;~為二回三出復(fù)葉;葉柄長4-10cm;中央小葉菱狀倒卵形,長1.2-3cm,寬1.1-2.4cm,先端鈍或有小尖頭,基部楔形,3裂,中央裂片有3圓齒,側(cè)生小葉斜倒卵形,比中央小葉稍小,常2裂,無毛或基部有疏柔毛,無柄。單歧聚傘花序,2-5朵花;苞片3裂;花梗長6-10cm,上部有2鉆形小苞片;兩性花,萼懲5,花瓣狀,紫色,橢圓形或卵形,長1.4-1.8cm,先端急尖,無毛;花瓣3;紫色,無毛,瓣片長方形,長7-8mm,距長1.2-1.5cm,末端向內(nèi)彎曲;雄蕊多數(shù),長5-9mm,花藥長約1mm;退化雄蕊披針形,有柔毛和腺毛;心皮有毛,花柱長5-6mm。蓇葖果長1.4-1.5cm,無毛;ㄆ5-6月,果期7-8月。
|
資源分布 |
分布于陜西南部、甘肅南部、四川東北部。
|
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 |
生于海拔1000-2000m的山地草坡或溝邊草地上。
|
藥用植物栽培 |
|
采收和儲藏 |
夏季采挖,去須根,洗凈,陰干。
|
藥用部位 |
|
生藥材鑒定 |
|
中藥化學成分 |
根含紫堇塊莖堿(corytuberine),木蘭花堿(magnoflorine),黃連堿(coptisine)。
|
理化性質(zhì) |
|
中藥化學鑒定 |
|
中藥有效成分結(jié)構(gòu)式的測定 |
|
炮制方法 |
|
劑型 |
|
中藥制藥工藝 |
|
藥理作用 |
|
藥理學 |
|
藥代動力學 |
|
毒理學 |
|
藥物配伍 |
|
藥性 |
辛;微苦;平;有小毒
|
歸經(jīng) |
肝經(jīng)
|
功效 |
活血祛瘀;止痛
|
功效分類 |
祛風藥
|
主治 |
跌打損傷;血瘀疼痛
|
用法用量 |
內(nèi)服:煎湯,3-6g;或浸酒。
|
用藥禁忌 |
|
不良反應(yīng)及治療 |
|
選方 |
|
臨床運用 |
|
各家論述 |
|
考證 |
出自《陜西中草藥志》
|
藥物應(yīng)用鑒別 |
|
藥典收錄 |
|
藥材拉丁名 |
|
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|
Aquilegia incurvata Hsiao
|
科屬分類 |
毛茛科
|
出處 |
《中華本草》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