別名 | 滇錐栗、椎栗 |
漢語拼音 | bai zhu li |
英文名 | |
藥材基原 | 為殼斗科植物高山栲的果實。 |
動植物形態(tài) | 常綠喬木,高20-25m。樹皮暗灰色或灰褐色,縱裂。幼枝無毛,有時有粉白色鱗秕。葉互生;葉柄長1.5-2.5cm;葉片硬革質(zhì),卵形或倒卵狀橢圓形,長5-13cm,寬3.5-9cm,先端鈍或短尖,基部寬楔形或近圓形,中部以上疏生鋸齒或波狀齒,無毛,下面幼時被黃棕色鱗秕,老時被銀灰色或灰白色緊貼的蠟層,葉面中脈在上面微突起,側(cè)脈6-9對,支脈較明顯;▎涡,雄花序常呈圓錐狀,軸密生黃褐色鱗秕;雌花單朵生于苞內(nèi)。果序長8-15cm,每殼斗具1果;殼斗寬卵形至近球形,常有短柄,頂端破裂,連刺直徑1.5-2cm,高1.2-1.8cm,熟時2瓣裂,刺;窟B生成3-5刺環(huán),刺長3-6mm,稀達(dá)1cm,殼斗壁可見;堅果寬卵形至球形,直徑1-1.5m,高1-1.4m,頂部疏被平伏毛,果臍小于堅果底部;ㄆ4-5月,果期翌年9-11月。 |
資源分布 | 分布于廣西(西南部)、四川(南部)、貴州(西南部)、云南(南部)等地。 |
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 | 生于海拔500-2800m的針闊葉混交林或雜木林中。 |
藥用植物栽培 | |
采收和儲藏 | 秋季采收,剝?nèi)タ偘,曬干? |
藥用部位 | |
生藥材鑒定 | |
中藥化學(xué)成分 | |
理化性質(zhì) | |
中藥化學(xué)鑒定 | |
中藥有效成分結(jié)構(gòu)式的測定 | |
炮制方法 | |
劑型 | |
中藥制藥工藝 | |
藥理作用 | |
藥理學(xué) | |
藥代動力學(xué) | |
毒理學(xué) | |
藥物配伍 | |
藥性 | |
歸經(jīng) | |
功效 | 寧心益腎 |
功效分類 | 寧心益腎藥 |
主治 | 心悸;耳鳴;腰痛 |
用法用量 | 內(nèi)服:研末,糖水送服,30-60g。 |
用藥禁忌 | |
不良反應(yīng)及治療 | |
選方 | |
臨床運(yùn)用 | |
各家論述 | |
考證 | |
藥物應(yīng)用鑒別 | |
藥典收錄 | |
藥材拉丁名 | |
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| Castanopsis delavayi Franch. |
科屬分類 | 殼斗科 |
出處 | 《中華本草》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