別名 |
還魂草、午時(shí)草、嘴草、禾雀舌
|
漢語(yǔ)拼音 |
ri zhong hua
|
英文名 |
|
藥材基原 |
為馬齒莧科植物毛馬齒莧的全草。
|
動(dòng)植物形態(tài) |
直立或披散、分枝草本,高10-30cm。莖肉質(zhì)。葉互生,近圓柱狀線形,長(zhǎng)1-2cm,葉腋內(nèi)被長(zhǎng)疏柔毛。花小,無梗,為6-9片輪生葉包圍;萼片長(zhǎng)圓形,漸尖或急尖,紅色或淡紅色;雄蕊20-25。蒴果卵形,蠟黃色,有光澤,蓋裂。種子小,黑色,表面有小瘤狀體�;ㄆ�5-8月,果期7-9月。
|
資源分布 |
分布于華南及福建、臺(tái)灣等地。
|
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 |
生于海邊沙地上,性耐旱,喜陽(yáng)光。
|
藥用植物栽培 |
|
采收和儲(chǔ)藏 |
夏、秋二季采收,除去殘很及雜質(zhì),洗凈,略蒸或燙后曬干。
|
藥用部位 |
|
生藥材鑒定 |
|
中藥化學(xué)成分 |
全草含雙萜類的主要成分:毛馬齒莧萜酮(pilosanone)A及B。花瓣含甜菜素(betanidin),甜菜甙(be-tanin),異甜菜素(isobetanidin),異甜菜甙(isobetanin),梨果仙人掌黃質(zhì)(indicaxanthin),仙人掌黃質(zhì)(vulgaxanthin)Ⅰ及Ⅱ,多巴黃質(zhì)(dopaxanthin),紫茉莉黃質(zhì)(miraxanthin),甜菜醛氨酸(be-talamic acid)等。
|
理化性質(zhì) |
|
中藥化學(xué)鑒定 |
|
中藥有效成分結(jié)構(gòu)式的測(cè)定 |
|
炮制方法 |
|
劑型 |
|
中藥制藥工藝 |
|
藥理作用 |
|
藥理學(xué) |
|
藥代動(dòng)力學(xué) |
|
毒理學(xué) |
|
藥物配伍 |
|
藥性 |
甘;性微寒
|
歸經(jīng) |
|
功效 |
清熱利濕;解毒
|
功效分類 |
清熱利濕藥;解毒藥
|
主治 |
濕熱痢疾;瘡癤
|
用法用量 |
內(nèi)服:煎湯,15-30g。外用:適量,鮮品搗敷。
|
用藥禁忌 |
|
不良反應(yīng)及治療 |
|
選方 |
|
臨床運(yùn)用 |
|
各家論述 |
|
考證 |
|
藥物應(yīng)用鑒別 |
|
藥典收錄 |
|
藥材拉丁名 |
|
拉丁植物動(dòng)物礦物名 |
Portulaca pilosa L.
|
科屬分類 |
馬齒莧科
|
出處 |
《中華本草》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