別名 | |
漢語拼音 | zou ma tai ye |
英文名 | |
藥材基原 | 為紫金?浦参走馬胎的葉。 |
動(dòng)植物形態(tài) | 大灌木,高約1-3m。具粗厚的匍匐根莖;莖粗壯,通常無分枝,幼嫩部分被微柔毛。葉通常簇生于莖頂端;葉柄長2-4cm,具波狀狹翅;葉片膜質(zhì),橢圓形至倒卵狀披針形,長25-48cm,寬9-17cm,先端鈍急尖或近漸監(jiān),基部楔形,下延至葉柄,邊緣具密嚙蝕狀細(xì)齒,齒具小尖頭,背面葉脈上被細(xì)微柔毛,具疏眼點(diǎn),以近邊緣較多,不成邊緣脈。由多個(gè)亞傘形花序組成的大型金字塔狀或總狀圓錐花序,長20-35cm,寬約10cm或更寬,每亞傘形花序有花9-15朵;花梗長1-1.5cm;萼片狹三角狀卵形或披外形,長1.5-2mm,被疏微柔毛,具腺點(diǎn),緣毛不明顯;花瓣白色或粉紅色,卵形,長4-5mm,具疏腺點(diǎn);雄蕊為花瓣長的2/3,花藥卵形;雌蕊與花瓣幾等長,子房被微柔毛。果球形,直徑約6mm,紅色,具縱脅,多少具腺點(diǎn)。花期4-6月,有時(shí)2-3月,果期11-12月,有時(shí)2-6月。 |
資源分布 | 分布于江西、福建、廣東、廣西、貴州、云南等地。 |
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 | 生于海拔1300m以下的山林下陰濕處。 |
藥用植物栽培 | |
采收和儲(chǔ)藏 | 夏、秋季采葉,多為鮮用。 |
藥用部位 | |
生藥材鑒定 | |
中藥化學(xué)成分 | |
理化性質(zhì) | |
中藥化學(xué)鑒定 | |
中藥有效成分結(jié)構(gòu)式的測定 | |
炮制方法 | |
劑型 | |
中藥制藥工藝 | |
藥理作用 | |
藥理學(xué) | |
藥代動(dòng)力學(xué) | |
毒理學(xué) | |
藥物配伍 | |
藥性 | 微辛;性寒 |
歸經(jīng) | |
功效 | 解毒去腐;生肌活血 |
功效分類 | 生肌藥;消腫藥 |
主治 | 癰疽瘡癤;下肢潰瘍;跌打損傷 |
用法用量 | 外用:適量,鮮品搗敷或煎水洗。 |
用藥禁忌 | |
不良反應(yīng)及治療 | |
選方 | |
臨床運(yùn)用 | |
各家論述 | 1.《陸川本草》:去腐,生肌,消炎。治癰疽發(fā)背,潰瘍。 2.廣州部隊(duì)《常用中草藥手冊(cè)》:鮮葉搗爛外敷瘡癤腫痛,下肢潰瘍,跌打扭傷。 |
考證 | 出自廣州部隊(duì)《常用中草藥手冊(cè)》。 |
藥物應(yīng)用鑒別 | |
藥典收錄 | |
藥材拉丁名 | |
拉丁植物動(dòng)物礦物名 | Ardisia gigantifolia Stapf[A.Pseu- doverticillata Merr.」 |
科屬分類 | 紫金牛科 |
出處 | 《中華本草》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