別名 | 星秀草、羊毛草 |
漢語拼音 | zhen zhu cao |
英文名 | |
藥材基原 | 為石竹科植物珍珠草的全草。 |
動(dòng)植物形態(tài) | 一年或二年牛小草本,高6cm左右。全株無毛。莖叢生。葉對(duì)生;葉片線形,長達(dá)15mm,寬0.7-1mm,具1條脈,基部抱莖,合生成短鞘狀,先端具短凸尖;▎我,腋生于莖項(xiàng);花梗直立,長(6)13-23mm;萼片5,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,長約2mm,先端鈍圓,背面具3條脈,邊緣及先端白膜質(zhì);花瓣5,稀為4,白色,倒卵狀長圓表,先端圓,約比萼片短一半或更短,于果期宿存;雄蕊5;花柱5。蒴果橢圓狀卵形,與萼片等長,5瓣裂。種子淡褐色,腎狀三角形,徑0.3-0.4mm,兩側(cè)稍扁,背部帶淺槽,表面被低微的小突起。花期5-6月,果期6-7月。 |
資源分布 | 分布于東北及云南。 |
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 | 生于海拔1400-3800m的河岸粘泥質(zhì)水濕地。 |
藥用植物栽培 | |
采收和儲(chǔ)藏 | 4-5月間采集,洗凈;鮮用或曬干。 |
藥用部位 | |
生藥材鑒定 | |
中藥化學(xué)成分 | |
理化性質(zhì) | |
中藥化學(xué)鑒定 | |
中藥有效成分結(jié)構(gòu)式的測(cè)定 | |
炮制方法 | |
劑型 | |
中藥制藥工藝 | |
藥理作用 | 100%煎劑用平板紙片法,對(duì)金黃色葡萄球菌、大腸桿菌和綠膿桿菌有抑菌作用。 |
藥理學(xué) | |
藥代動(dòng)力學(xué) | |
毒理學(xué) | |
藥物配伍 | |
藥性 | 淡;性平 |
歸經(jīng) | |
功效 | 息風(fēng)止痙;清熱利濕 |
功效分類 | 清熱藥;利水藥 |
主治 | 破傷風(fēng);黃疸 |
用法用量 | 內(nèi)服:煎湯,9-15g。 |
用藥禁忌 | |
不良反應(yīng)及治療 | |
選方 | ①治紅白痢疾:葉下珠鮮草一至二兩。水煎,赤痢加白糖,白痢加紅糖調(diào)服。(《福建中草藥》) ②治傳染性肝炎:鮮葉下珠一至二兩。水煎服,一日一劑,連服一周。(徐州《單方驗(yàn)方新醫(yī)療法選編》) ③治小兒疳積,夜盲:葉下珠五至七錢,雞、豬肝酌量。水燉服。(《福建中草藥》) |
臨床運(yùn)用 | 1.治療痢疾、腹瀉:取新鮮全草2-3兩,或干品l-2兩,洗凈加水50Oml,煎至200ml,每天l劑,早晚分服。小兒酌減。治療36例,治愈23例,顯效12例,無效1例。有的服兩次即愈。 2.治療狂犬咬傷:取全草4-6株(小兒酌減)煎服。另用全草同冷飯粒搗敷受傷之處。6例受狂犬咬傷的患者用上法處理后,均安全無恙。 |
各家論述 | 1.《生草藥性備要》:治小兒疳眼,疳積,煲肉食或煎水洗。治頭上生瘡仔成堆,痛癢難抵,煎水洗,研末開油搽亦可。 2.《臨證指南》:治小兒諸疳瘦弱,眼欲盲。為未白湯下,或蒸煮魚肉食。 3.《植物名實(shí)圖考》:治瘴氣。 4.《福建民間草藥》:平肝,退火,明目,治蛇咬傷。 5.《貴州民間藥物》:理氣消腫。 6. 廣州部隊(duì)《常用中草藥手冊(cè)》:清肝明目,滲濕利水。治腎炎水腫,尿路感染,尿路結(jié)石。 |
考證 | 出自《生草藥性備要》!吨参锩麑(shí)圖考》:葉下珠,江西、湖南砌下墻陰多有之。高四、五寸,宛如初出夜合樹芽,葉亦晝開夜合,葉下順莖結(jié)子如粟,生黃熟紫。 |
藥物應(yīng)用鑒別 | |
藥典收錄 | |
藥材拉丁名 | |
拉丁植物動(dòng)物礦物名 | Sagina saginoides (L.) Karsten[Sper- gula saginoides L.」 |
科屬分類 | 石竹科 |
出處 | 《中華本草》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