別名 |
|
漢語拼音 |
qiu mu guo
|
英文名 |
|
藥材基原 |
為紫葳科植物楸的果實。
|
動植物形態(tài) |
楸 小喬木,高8-12cm。樹干聳直,枝直向上。單葉對生;葉柄長2-8cm;葉片三角狀卵形或卵狀長圓形,長6-15cm,寬達(dá)8cm,先端長漸尖,基部截形、闊楔形,有時基部具有1-2牙齒,葉面濃綠色,葉背無毛。頂生傘房狀總狀花序,有花2-12朵;花萼勒時圓球形,2唇開裂,先端2尖齒;花冠淡紅色,內(nèi)面具有2黃色條紋及暗紫色斑點,長3-3.5cm;雄蕊4,二強;子房上位,花柱1,柱頭2裂。蒴果線形,長25-45cm,寬約6mm。種子狹子橢圓形,長約1cm,寬約2mm,兩端簇生1列長白毛;ㄆ5-6月,果期6-10月。
|
資源分布 |
|
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 |
|
藥用植物栽培 |
|
采收和儲藏 |
秋季采摘;去果柄;揀;曬干
|
藥用部位 |
|
生藥材鑒定 |
|
中藥化學(xué)成分 |
果含梓果甙(catalposide),梓醇(catalpol)即梓果次甙(catalpinoside],對-羥基苯甲酸(p-hydroxybenaoic acid)。
|
理化性質(zhì) |
|
中藥化學(xué)鑒定 |
|
中藥有效成分結(jié)構(gòu)式的測定 |
|
炮制方法 |
|
劑型 |
|
中藥制藥工藝 |
|
藥理作用 |
利尿作用:楸未成熟果實所含的對羥基苯甲酸,能顯著增加家兔尿排泄量,并能增加尿中K+、Na+和CI-的排泄,表明有利尿作用。
|
藥理學(xué) |
|
藥代動力學(xué) |
|
毒理學(xué) |
|
藥物配伍 |
|
藥性 |
味苦;性涼
|
歸經(jīng) |
|
功效 |
得尿通淋;清熱解毒
|
功效分類 |
得尿通淋藥;清熱解毒藥
|
主治 |
熱淋;石淋;熱毒瘡癤
|
用法用量 |
內(nèi)服:煎湯,30-60g。
|
用藥禁忌 |
《陜西中草藥》:"孕婦禁用。"
|
不良反應(yīng)及治療 |
|
選方 |
|
臨床運用 |
|
各家論述 |
|
考證 |
|
藥物應(yīng)用鑒別 |
|
藥典收錄 |
|
藥材拉丁名 |
|
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|
Catalpa bungei C、A、Mey.
|
科屬分類 |
紫葳科
|
出處 |
《中華本草》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