別名 |
|
漢語拼音 |
ju sha dan
|
英文名 |
|
藥材基原 |
為鋸鰩科動物尖齒鋸鰩及其近緣種的膽。
|
動植物形態(tài) |
尖齒鋸鰩,體平扁,長可達6米余,背面稍圓凸,腹面平坦。頭平扁三角形,吻平扁,堅硬,呈劍狀突出,邊緣具鋸狀吻齒21-26對。眼小,上側位,眼球上半部連于皮上。下眼瞼有瞬褶。噴水孔位于口角上方。鼻孔狹長,斜側位?趯。牙細而多,平扁光滑,鋪石狀排列。鰓孔5,頗小,斜列于頭的后部腹面上,背鰭2個同形,無硬棘,第1背鰭起點對著腹鰭基底后端上方。臀鰭消失。胸鰭寬大,腹鰭比背鰭小,尾鰭短寬,上下葉發(fā)達。體背暗褐色,腹面白色,胸鰭和腹鰭前緣白色,背面肩上具一淺白色橫條。
|
資源分布 |
我國分布于東海和南海。
|
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 |
為暖水性近海底棲魚類。卵胎生,每產(chǎn)10余仔有時進入河口。
|
藥用植物栽培 |
|
采收和儲藏 |
四季均可捕揮,捕殺后,剖腹,取出膽囊,洗凈,鮮用或陰干浸酒。
|
藥用部位 |
|
生藥材鑒定 |
|
中藥化學成分 |
膽汁含膽酸(cholic acid),;悄懰(taurocholic acid),膽色素鈣鹽等。
|
理化性質(zhì) |
|
中藥化學鑒定 |
|
中藥有效成分結構式的測定 |
|
炮制方法 |
|
劑型 |
|
中藥制藥工藝 |
|
藥理作用 |
|
藥理學 |
|
藥代動力學 |
|
毒理學 |
|
藥物配伍 |
|
藥性 |
味苦;性寒
|
歸經(jīng) |
|
功效 |
祛風濕;散瘀血;解毒斂瘡
|
功效分類 |
祛風濕藥;散瘀血藥;解毒斂瘡藥
|
主治 |
風濕性關節(jié)炎;跌打損傷;膽囊炎;瘡癤;皮膚潰瘍
|
用法用量 |
內(nèi)服:干粉,3-6g;鮮膽汁,5-10滴,黃酒沖。外用:適量,干粉醋磨涂。
|
用藥禁忌 |
|
不良反應及治療 |
|
選方 |
|
臨床運用 |
|
各家論述 |
|
考證 |
|
藥物應用鑒別 |
|
藥典收錄 |
|
藥材拉丁名 |
|
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|
Pristis cuspidatus Latham
|
科屬分類 |
鋸鰩科
|
出處 |
《中華本草》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