別名 |
野漆樹葉。
|
漢語拼音 |
mu la shu ye
|
英文名 |
|
藥材基原 |
為漆樹科植物木蠟樹的葉。
|
動植物形態(tài) |
木蠟樹 落葉喬木或小喬木,高達10m。幼枝和冬芽被黃褐色絨毛,樹皮灰褐色。奇數羽狀復葉互生,有小葉7-13,稀7對,葉軸和葉柄圓柱形,葉柄長4-8cm;小葉對生,具短柄或近無柄,卵狀或卵狀橢圓形或長圓形,長4-10cm,寬2-4cm,先端漸尖或急尖,基部不對稱,圓形或闊楔形,全緣,上面有短柔毛或近無毛,下面密被黃色短柔毛;側脈15-25對,兩面突起,細脈在葉背略突。圓錐花序腋生,長8-15cm,密被銹色絨毛,總梗長1.5-3cm;花黃色,小,單性異株;花梗長1.5mm,被卷曲微柔毛;花萼及花瓣均5;雄蕊5,花絲線形,花藥卵形;花盤無毛;子房球形,1室,花柱3。核果偏斜扁圓形,壓扁,長大于寬,長約8mm,寬6-7mm,外果皮薄,具光澤,無毛,成熟時不裂,中果皮蠟質,果核堅硬。
|
資源分布 |
分布于華東、中南、西南及臺灣等地。
|
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 |
生于海拔1400-2300m的林中。
|
藥用植物栽培 |
|
采收和儲藏 |
夏、秋季采收,鮮用或曬干。
|
藥用部位 |
|
生藥材鑒定 |
|
中藥化學成分 |
|
理化性質 |
|
中藥化學鑒定 |
|
中藥有效成分結構式的測定 |
|
炮制方法 |
|
劑型 |
|
中藥制藥工藝 |
|
藥理作用 |
|
藥理學 |
|
藥代動力學 |
|
毒理學 |
|
藥物配伍 |
|
藥性 |
辛;溫;有小毒
|
歸經 |
|
功效 |
祛瘀消腫;殺蟲;解毒
|
功效分類 |
祛瘀消腫藥;殺蟲藥;解毒藥
|
主治 |
跌打損傷;創(chuàng)傷出血;鉤蟲病;疥癬;瘡毒;毒蛇咬傷
|
用法用量 |
內服:煎湯,9-15g;外用:適量,搗爛敷;或研末撒。
|
用藥禁忌 |
對漆過敏者及孕婦慎用。 《福建藥物志》:“本品易引起過敏。孕婦及燥熱體質者忌用!
|
不良反應及治療 |
|
選方 |
|
臨床運用 |
|
各家論述 |
|
考證 |
|
藥物應用鑒別 |
根據《浙江藥用植物志》記載,與木蠟樹功效相同的尚有毛漆樹 Toxicodendron trichocarpun (Miq.)O. Kuntze[Rhus trichocarpe Miq.]又名:臭毛漆樹、山黃漆《天目山藥用植物志》,刺果漆《貴州植物志》。分布于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湖北、湖南、貴州。
|
藥典收錄 |
|
藥材拉丁名 |
|
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|
Toxicodendron sylvestris(Sieb.etZucc.)O.Kuntze[Rhussylve streSieb.et Zucc.]
|
科屬分類 |
漆樹科
|
出處 |
《中華本草》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