別名 | |
處方來源 | 中醫(yī)雜志1987,(12):904 |
劑型 | |
藥物組成 | 乙肝Ⅰ號方:白花蛇舌草20-30g,生蒲黃12-15g,丹皮12-15g,桃仁6-12g,丹參12-30g,大黃9-15g,白茅根20-30g,葛根20-30g,升麻15-20g,黃芪9-12g;乙肝Ⅱ號方:黃芪15-30g,黨參10-15g,菟絲子15-20g,淫羊藿12-15g,桑寄生15-20g,白芍15-20g,黃芩10-12g,白花蛇舌草15-20g,葛根15-20g,升麻10-15g。 |
加減 | |
功效 | |
主治 | 慢性乙型肝炎。 |
制備方法 | |
用法用量 | 慢性活動性乙型肝炎用乙肝Ⅰ號方,慢性遷延性乙型肝炎用乙肝Ⅱ號方。 |
用藥禁忌 | |
不良反應(yīng) | |
臨床應(yīng)用 | 治療慢性乙型肝炎55例,男性27例,女性28例,年齡12-56歲;病程8個月至8年。本組病例均符合1983年鄭州會議制訂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的診斷標(biāo)準(zhǔn)。其中慢性活動性乙型肝炎26例,慢性遷延性乙型肝炎39例。肝大者52例,脾大者32例,有蜘蛛痣者29例。 HBsAg均為(+)。臨床療效判定:基本治愈:癥狀消失,肝脾恢復(fù)至正常或穩(wěn)定不變,無叩痛及壓痛,肝功能恢復(fù)正常,經(jīng)2次復(fù)查無波動,停藥后3個月無變化。顯效:主要癥狀消失,肝脾恢復(fù)正;蚍(wěn)定不變,SGPT降至正常或不高于正常值的1倍,TTT≤8單位,TFT≤+,或已經(jīng)基本治愈而于停藥后3個月肝功能有輕微波動。有效:主要癥狀及體征明顯改善,SGPT、TTT、TFT下降原指標(biāo)的50%以上。無效:未達到有效標(biāo)準(zhǔn)者。HBsAg療效標(biāo)準(zhǔn):陰轉(zhuǎn):RPHA法連續(xù)2次陰轉(zhuǎn)者(2次檢查間隔時間不少于1個月)。近期陰轉(zhuǎn):至總結(jié)時止,只獲得1次陰轉(zhuǎn)者。滴度下降:RpHA法稀釋度下降2-3個稀釋度者。無效:HBsAg仍為(+),滴度下降不夠上述標(biāo)準(zhǔn)或反上升者。結(jié)果:慢性活動性乙型肝炎基本治愈9例(34.6%),顯效6例(23.1%),有效6例(23.1%),無效5例(19.2%)。慢性遷延性乙型肝炎基本治愈12例(30.8%),顯效10例(25.6%),有效13例(33.3%),無效4例(10.3%)。HBsAg的變化:陰轉(zhuǎn)11例(16.9%),近期陰轉(zhuǎn)12例(18.5%),滴度下降19例(29.2%),無效23例(35.4%)。 |
藥理作用 | |
毒性試驗 | |
化學(xué)成分 | |
理化性質(zhì) | |
生產(chǎn)廠家 | |
各家論述 | |
備注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