別名 | |
處方來源 | 山西中醫(yī)1993,9(1):18 |
劑型 | 膏劑 |
藥物組成 | 紅花、白芷、沒藥、血竭、龍骨、當歸、蟹骨、乳香、羌活、防風、七葉一枝花、菖蒲、凡士林等。 |
加減 | |
功效 | |
主治 | 術(shù)后傷口。 |
制備方法 | 將諸藥烤干研細粉過篩混勻,取凡士林置水浴上加熱熔化,再將研細的藥物緩緩加入,不斷攪拌至冷卻為止,然后放入紗布條,高壓滅菌后備用。 |
用法用量 | 用時將油紗條敷于縫合好的創(chuàng)口上,其上敷酒精紗布,外敷無菌敷料包扎即可。 |
用藥禁忌 | |
不良反應 | |
臨床應用 | 治療術(shù)后傷口53例,均為手術(shù)后患者,男39例,女14例;年齡3-70歲。療效標準:優(yōu):創(chuàng)口Ⅰ期愈合,傷口無疼痛;良:創(chuàng)口Ⅰ期愈合,傷口有疼痛但不用止痛藥可忍受;差:創(chuàng)口Ⅰ期愈合,或愈合不好,切口疼痛,需用止痛藥。結(jié)果:優(yōu)34例(64.2%);良9例(17%);差10例(18.8%)。 |
藥理作用 | |
毒性試驗 | |
化學成分 | |
理化性質(zhì) | |
生產(chǎn)廠家 | |
各家論述 | |
備注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