漢語拼音 | Xiao hong suan
|
傣藥名 | 賀波亮
|
別名 | 萬娘
|
中藥材基原 | |
動物礦物植物形態(tài) | 紅蔥 Eleutherine plicata Herb.
多年生草本。鱗莖卵圓形,直徑約2.5cm,鱗片肥厚,紫紅色,無膜質(zhì)包被。葉寬披針形或?qū)挆l形,長25~40cm,寬1.2~2cm,基部楔形,先端漸尖,4~5條縱脈平行面突出,使葉表面呈現(xiàn)明顯的皺褶;ㄇo高30~42cm,上部有3~5個分支,分支處生有葉狀的苞片,苞片長8~12cm,寬5~7mm;傘形花序狀的聚傘花序生于花莖的頂端;花下苞片2,卵圓形,膜質(zhì);花白色,無明顯的花被管,花被片6,2輪排列,內(nèi)、外花被片近等大,倒披針形;雄蕊3,花藥“丁”字形著生,花絲著生于花被片的基部;花柱頂端3裂,子房長橢圓形,3室;ㄆ6月。
云南各地有栽培,常逸為半野生狀態(tài)。原產(chǎn)西印度群島。
|
采收加工 | 秋、冬季采收,曬干備用。
|
藥材鑒別 | |
化學(xué)成分 | 鱗莖含有紅蔥甲素 (eleutherol),紅蔥乙素(eleuthrin),紅蔥丙素(isoeleutherin)等芳香族化合物及硬脂酸(stearic acid)[1]。
|
藥理作用 | |
性味 | 味苦,性涼,氣香。入水、土塔。
|
功效 | 清火解毒,利尿除濕,消腫止痛,止血。
|
主治 | 主治“攏牛”(小便熱澀疼痛),“攏蒙沙喉”(風(fēng)濕熱痹證,肢體關(guān)節(jié)紅腫熱痛,屈伸不利),“攏栽線栽歪,接兒,賀辦,習(xí)哈”(心慌心悸,胸悶,頭昏,嘔吐),“冒米想”(乏力),“沙把哦勒”(各種出血癥),“把辦哦勒”(外傷出血)。
|
用法用量 | 內(nèi)服:煎場,15g;或鮮品適量,搗爛,開水沖取汁。外用:鮮品適量,搗敷;或加酒炒熱敷。
|
注意事項 | |
附方 | 1.治“攏!小紅蒜10g,野蘆谷根15g,黃牛木寄生5g。煎服。(景洪市名傣醫(yī)康郎侖驗方)
2.治“攏蒙沙喉”小紅蒜、姜黃、野姜鮮品各適量。搗爛,加酒炒熱,外敷;或取小紅蒜、生姜、紅豆蔻、姜黃鮮品各適量。搗爛,外敷患處。(西雙版納州傣醫(yī)院傣醫(yī)康郎臘驗方)
3.治“攏栽線栽歪,接兒,賀辦,習(xí)哈”,“冒米想”小紅蒜10g,山柰10g,苦菜籽5g,蔓荊子10g,石菖蒲10g。鮮品搗爛,取汁,用開水沖服。(景洪市傣醫(yī)波溫囡驗方)
4.治“沙把哦勒”小紅蒜50g。煎服。
5.治“把辦哦勒”小紅蒜根、血余炭各適量。研粉調(diào)敷。(4、5方出自德宏州傣醫(yī)龔茂晚驗方)
|
藥物分類 | 植物藥
|
參考文獻(xiàn) | 化學(xué)成分
[1]陳政雄,等.中草藥,1981,12(11):4
藥理
[1]丁建彌.中草藥,1982;13(11):19
[2]陳政雄,等中草藥,1981;12(11):4
|
傣藥名與別名出處 | 《西雙版納傣藥志》、(德宏)
|
參考 | 《中華本草》傣藥卷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