網(wǎng)站首頁
醫(yī)師
藥師
護士
衛(wèi)生資格
高級職稱
住院醫(yī)師
畜牧獸醫(yī)
醫(yī)學考研
醫(yī)學論文
醫(yī)學會議
考試寶典
網(wǎng)校
論壇
招聘
最新更新
網(wǎng)站地圖
   名族首頁  |   藏族醫(yī)學  |   蒙古族醫(yī)學  |   維吾爾族醫(yī)學  |   苗族醫(yī)學  |   傣族醫(yī)學  |   瑤族醫(yī)學  |   考試寶典  |  
您現(xiàn)在的位置: 醫(yī)學全在線 >> 名族醫(yī)藥 >> 傣族醫(yī)學 >> 傣族醫(yī)藥 >> 正文:澤蘭 -傣藥香帕曼藥物說明書
    

澤蘭

  
漢語拼音
Ze lan
傣藥名
香帕曼
別名
哈帕喚
中藥材基原
為菊科植物單葉佩蘭的全草或根。
動物礦物植物形態(tài)
單葉佩蘭 Eupatorium japenicum Tbunb. 多年生草本,高0.8~2m。根莖橫走,稍長。莖直立,圓柱狀,下部光滑無毛。葉對生,下部的葉常早枯,中部的葉有短柄,通常不深裂,葉片長圓卵形,長5~9cm,寬2~5cm,先端漸尖,基部楔形,邊緣有鋸齒,葉脈羽狀,背面洽脈被疏毛,有腺點,操之有香氣;上部葉較小,通常不分裂。頭狀花序,排列成傘房狀,生于枝頂,花序基都有一小苞片;總苞鐘狀,總苞片約9枚,覆瓦狀排列;管狀花約5朵,白色,花冠下部呈管狀,上部稍寬,頂端5裂。瘦果具5棱,有腺點,冠毛白色羽毛狀;ㄆ谇锛,果期9~11月。 生于陰濕林下。我國除新疆、西藏外,各地均有分布。
采收加工
夏季生長茂盛而花未開之前采收,去雜質(zhì),曬干備用;鮮品隨用隨采。
藥材鑒別
性狀鑒別 莖圓柱形,長40~80cm,表面棕色或暗紫紅色,具縱皺紋及散在紫色斑點,被白色毛茸;質(zhì)堅硬,折斷面黃白色,纖維狀,中央具白色疏的髓。葉對生,多破碎,皺縮卷曲,完整葉片展平后常3裂,裂片呈卵狀長橢圓形,先端漸尖或銳尖,基部楔形,邊緣具粗鋸齒,上面深綠色,下面淡綠色,質(zhì)脆易脫落;ㄐ蛑谥Χ,管狀花多存在,外有膜質(zhì)總苞殘存,有的還帶有瘦果。氣芳香,味徽澀。 顯微鑒別 ①葉表面觀:上表皮細胞垂周壁稍平直,下表皮細胞垂周壁波狀彎曲。均有較多腺毛和非腺毛散在,腺毛頭部由4個細胞組成,直徑36~80μm,非腺毛由3~6(~10)個細胞組成,長220~400(~520)μm,基部直徑20~75μm,表面隱現(xiàn)疣狀突起,有時中部細胞縊縮,下表面葉脈上非腺毛尤多。②莖表面觀:表皮細胞長方形或多角形,腺毛多,形狀與葉上腺毛相似。非腺毛由5~7(~11)個細胞組成,長200~400(~600)μm,基部直徑30~70μm,外壁上有疣狀突起。
化學成分
全草含揮發(fā)油,其成分有樟烯(camphene),β-蒎烯(β-pinene),月桂烯(myrcene),冰片烯(bornylne),α-水芹烯(α-phellandrene),對聚傘花素(p-cymene),檸檬烯(limo-nene),α一松油烯(α-terpinene),α一松油醇(α-terpined),橙花醇(nerol),牻牛兒醛(geranial)等[1]。 葉含香豆精(conmarin),鄰一香豆酸(o-coumaric acid),麝香草氫醌(thymodydroquinone)[2],白頭婆內(nèi)酯(eupanin)[3],白頭婆素(eupachifolin)A、B、C、D、E。[4],華澤蘭素(euvasimnlicin)A、B及去乙酰基華澤蘭素(deacetyleupasimplicin)A、B[5,6]。
藥理作用
1.抗癌作用 體外試驗,生物總堿對子宮頸癌HeLa細胞的IC50平均為103.4土9.8μg/ml;體內(nèi)試驗使腹水型肉瘤S180小的生存期顯著延長[1]。 2.抗菌作用 40%煎劑平板稀釋法,對傷寒桿菌、痢疾桿菌、八疊球菌等有抑制作用[2]。
性味
味微辣,氣香,性平。入水、風塔。
功效
清火解毒,社風利水,消腫止痛。
主治
主治“攏!保ㄐ”銦釢弁),“阻傷”(跌打損傷),“攏蒙沙喉”(風濕熱痹證,肢體關節(jié)紅腫熱痛,屈伸不利)。
用法用量
內(nèi)服:煎湯或泡,15~30g。外用:鮮葉適量,搗爛敷。
注意事項
附方
1.治“攏!睗商m30g,野蘆谷根20g。煎服。(西雙版納州傣醫(yī)院傣醫(yī)康郎臘驗方) 2.治“阻傷”,“攏蒙沙喉”澤蘭根30g,定心藤20g,七葉根20g,白花丹根20g,蘇木10g,紅花10g。泡酒內(nèi)服、外搽。(西雙版納州傣醫(yī)院傣醫(yī)康郎香驗方) 3.治“阻傷”,“攏蒙沙喉”澤蘭葉、鴨嘴花葉、旱蓮草鮮品各適量,搗爛外敷患處。(勐?h傣醫(yī)巖拉驗方)
藥物分類
植物藥
參考文獻
化學成分 [1]韓淑萍,等.中國中藥雜志,1993,18(1):39 [2]中沖太七郎,等.藥學雜志(日),1958,78:559 [3]NakNirna S,et a1.C A,1979,91:5373n [4]Ito K,et a1.C A,1980,92:324895q [5]Takahashi T,et a1.C A,1980,93:66582t [6]Takahashi T,et al.C A,1980,93:114734t 藥理 [1]李美麗,等.癌癥,1993,12(3):203 [2]南京藥學院《中草藥學》編寫組.中草藥學(下冊)南京: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,1980.1179
傣藥名與別名出處
《西雙版納傣藥志》、(德宏)
參考
《中華本草》傣藥卷
...
  • 上一篇文章:
  • 下一篇文章:
  • 評論加載中...
    網(wǎng) 名: (必填項)
    評論內(nèi)容:
    沒有相關文章
    關于我們 - 聯(lián)系我們 -版權申明 -誠聘英才 - 網(wǎng)站地圖 - 醫(yī)學論壇 - 醫(yī)學博客 - 網(wǎng)絡課程 - 幫助
    醫(yī)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© CopyRight 2006-2046, MED126.COM, All Rights Reserved
    浙ICP備12017320號-1
    百度大聯(lián)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(wǎng)站 中網(wǎng)驗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