漢語拼音 | Dion tian dong
|
傣藥名 | 幾龍累
|
別名 | |
中藥材基原 | 為百合科植物羊齒天門冬的塊根。
|
動(dòng)物礦物植物形態(tài) | 羊齒天門冬 Asparagus filicinus Buch.-Ham.ex D.Don 又名:百部、月牙一枝蒿《滇南本草》,滇百部、小百部(云南)。
多年生直立草本,高40~100cm。根莖短,叢生多數(shù)圓柱形肉質(zhì)塊根,長4~8cm,兩端狹,先端成長尾狀,具少數(shù)須根,外皮淡褐色,干后只皺紋;莖圓柱形,中空,下部分枝多,上部節(jié)間較短,具縱棱。葉小,退化成鱗片狀,腋內(nèi)簇生3~5枝綠色葉狀枝,形似月牙,故名“明牙一枝蒿”,1放較大,長約6mm,寬約lmm,先端尖而略彎,中脈明顯,綠色有光澤。花雜性,單生或成對生于葉腋;花梗細(xì),長1O~15mm,中部有一關(guān)節(jié);花小,直徑約2mm;花被鐘狀,6裂,白綠色;雄蕊6,著生于裂片的基部;雌蕊1,子房3室。漿果球形,直徑5~7mm,成熟時(shí)紅黑色;果柄細(xì),長約1.5cm,中部有關(guān)節(jié)突出。花期7~8月,果期9~11月。
生于海拔700~3500m的疏林、灌木叢、草坡、荒地。主產(chǎn)四川、云南;山西西南部、河南、陜西、甘肅南部、湖北、湖南、貴州亦有分布。
|
采收加工 | 春、秋季挖取塊根,洗凈曬干備用。
|
藥材鑒別 | 性狀鑒別 根莖有蘆稈及較短的干枯殘莖,塊根叢生。每條塊根紡錘形,兩頭尖,長3~7cm,直徑7~12mm;表面皺縮,灰棕色或棕褐色。質(zhì)堅(jiān)脆,易折斷,中空,未充分干燥者內(nèi)心白色,白質(zhì)。氣微酸,味帶麻。
|
化學(xué)成分 | |
藥理作用 | |
性味 | 味甜、苦,氣微腥,性平。入水塔。
|
功效 | 清火解毒,補(bǔ)水潤肺,止咳化痰。
|
主治 | 主治“唉米習(xí)特來,攏沙龍接火”(咳嗽痰多,咽喉腫痛),“攏牛”(小便熱澀疼痛),“攏賀冒賀辦”(頭昏目眩)。
|
用法用量 | 內(nèi)服:煎湯,10~20g。
|
注意事項(xiàng) | |
附方 | |
藥物分類 | 植物藥
|
參考文獻(xiàn) | 化學(xué)成分
[1]丁恰,等.藥學(xué)學(xué)報(bào),199O,25(7):509
[2]溫晶援,等.植物資源與環(huán)境,1992,1(3): 55
[3]Rao P S,et a1.C A,1951,45:4070a
[4]Rao P S,et al.C A,1952,46:1277e
|
傣藥名與別名出處 | 《西雙版納傣藥志》
|
參考 | 《中華本草》傣藥卷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