漢語拼音 | Gou qi zi
|
苗藥名 | |
苗藥拼音 | |
別名 | 旁巴來,旁莢布柔,西潤-溫吉勒嘎,赫日亞齊
|
考證 | |
中藥材基原 | 為茄科植物寧夏枸杞的成熟果實。
|
動物礦物植物形態(tài) | 寧夏枸杞 Lycium barbarum L.
灌木或經(jīng)栽培后而成小喬木狀,高可達2~3m。主枝數(shù)條,粗壯,果枝細長;外皮淡灰黃色,刺狀枝短而細,生于葉腋,長1~4cm。葉互生,或數(shù)片叢生于短枝上;葉柄短;葉片狹倒披針形、卵狀披針形或卵狀長圓形,長2~8cm,寬0.5~3cm,先端尖,基部楔形或狹楔形而下延成葉柄,全緣,上面深綠色,下面淡綠色,無毛;ㄒ干ǔ1~2朵簇生,或2~6朵簇生于短枝上;花萼鐘狀,長4~5mm,先端2~3深裂;花冠漏斗狀,管部長約8mm,先端5裂,裂片卵形,長約5mm;粉紅色或淡紫紅色,具暗紫色脈紋,管內(nèi)雄蕊著生處之上方有一輪柔毛;雄蕊5;雌蕊1,子房長圓形,2室,花柱線形,柱頭頭狀。漿果卵圓形。橢圓形或闊卵形,長8~20mm,直徑5~10mm,紅色或橘紅色。種子多數(shù),近圓腎形而扁平;ㄆ5~10月,果期6~11月。
生于溝岸及山坡或灌溉地埂和水渠地等處。野生和栽培均有。分布于內(nèi)蒙古、寧夏、甘肅、青海、新疆等地
|
栽培與養(yǎng)殖 | 生物學(xué)特性 寧夏枸杞適應(yīng)性強,主產(chǎn)區(qū)為寧夏中寧縣,年平均氣溫9.2℃,1月平均氣溫-7.1℃,7月平均氣溫23.2℃,耐寒,在-25.6℃下越冬無凍害。喜光照。對土壤要求不嚴,耐鹽堿,耐肥,耐旱,怕水漬。以肥沃、排水良好的中性或微酸性輕壤土栽培為宜,鹽堿土的含鹽量不能超過0.2%,在強堿性、黏壤土、水稻田、沼澤地不宜栽培。
栽培技術(shù) 用種子繁殖或扦插繁殖。種子繁殖:寧夏枸杞經(jīng)長年人工栽培及自然選擇,根據(jù)枝型特點可分硬條型、軟條型、半軟條型3個類型;根據(jù)果實形狀、大小和顏色,可分長果類和圓果類;根據(jù)形態(tài)和性狀可分12個品種:即白條枸杞、卷葉枸杞、棒槌果枸杞、尖頭黃葉枸杞、圓頭黃葉枸杞、尖頭圓果枸杞、麻葉枸杞、黃果枸杞、小黃果枸杞、大麻葉枸杞、圓果枸杞和針頭果枸杞。其中大麻葉枸杞和麻枸杞2個品種最為優(yōu)良?蛇x用優(yōu)良品種,采果大、色鮮艷、無病蟲斑的成熟果實,夏季采摘后,用30~60℃溫水浸泡,搓揉種子,洗凈,晾干備用。在播種前用濕沙(1:3)拌勻,置20℃室溫下催芽,待有30%種子露白時或用清水浸泡種子一晝夜,再行播種。春、夏、秋季均可播種,以春播為主。春播3月下旬至4月上旬,按行距40cm開溝條播,深1.5~3cm,覆土1~3cm,幼苗出土后,要根據(jù)土壤墑情,注意灌水。苗高1.5~3cm松土除草1次,以后每隔20~30d松土除草1次。苗高6~9cm時定苗,株距12~15cm,每1hm2留苗15萬~18萬株。結(jié)合灌水在5~7月共追肥3次,為保證苗木生長,應(yīng)及時去除幼株離地40cm部位生長的側(cè)芽,苗高60cm時應(yīng)行摘心,以加速主干和上部側(cè)枝生長,當根粗0.7cm時,可出圃移栽。扦插繁殖:在優(yōu)良母株上,采粗0.3cm以上的已木質(zhì)化的一年生枝條,剪成18~20cm長的插穗,扎成小捆豎在盆中用100×10-6α-禁乙酸浸泡2~3h,然后扦插,按株距6~10cm斜插在溝內(nèi),填土踏實。
田間管理 在5、6、7月各中耕除草1次。10月下旬~11月上旬施羊糞、豬糞、廄肥、餅肥等作基肥。追肥可于5月施尿素和6~7月施磷、鉀復(fù)合肥。幼樹整形,枸杞裁后當年秋季在主干上部的四周選3~5個生長粗壯的枝條作主枝,并于20cm左右處短截,第2年春在此枝上出新枝時于20~25cm處短截作為骨干枝。第3、第4年仿照第2年辦法繼續(xù)利用骨干枝上的徒長枝擴大,加高充實樹冠骨架。經(jīng)過5~6年整形培養(yǎng)進入成年樹階段。成年樹修剪,每年春季剪枯枝、交叉枝和根部萌蘗枝;夏季去密留疏,剪去徒長枝、病蟲枝及針刺枝;秋季全面修剪,整理樹冠,選留良好的結(jié)果枝。
病蟲害防治 病害有枸杞黑果病,為害花蕾、花和青果?稍诮Y(jié)果期用1:1:10O波爾多液噴射;雨后立即噴50%退菌特可濕性粉劑600倍液,效果較好。根腐病,可用50%托布津1000~1500倍液或50%多菌靈1000~1500倍液澆注根部。蟲害有枸杞實蠅,防治可在越冬成蟲羽化時,在杞園地面撤50%西維因粉45kg/hm2,摘除蛆果深埋、秋冬季灌水或翻土殺死土內(nèi)越冬蛹。枸杞負泥蟲可在春季灌溉松土,破壞越冬場所殺死蟲源,4月中旬于杞園地面撒5%西維因粉(1kg兌細土5~7kg),殺死越冬成蟲。枸杞蛀果蛾可于4月上、中旬第一代幼蟲為害時,噴90%敵百蟲800~1000倍液防治。還有枸杞蚜蟲、枸杞癭螨等為害。
|
采收加工 | 夏、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摘,除去果柄,置陰涼處,晾至果皮皺起紋后,再暴曬至外皮干硬、果肉柔軟即得。遇陰雨可用微火烘干。
|
藥材鑒別 | 性狀鑒別 漿果長卵形或類紡錘形,略扁,長6~18mm,直徑3~8mm,中部略膨大。表面鮮紅色或暗紅色,具不規(guī)則皺紋,略帶光澤。果實頂端有小凸起狀花柱痕,基部有稍凹的果柄痕。橫切面類圓形,質(zhì)柔軟滋潤,中間由橫隔分成2室,中軸胎座,著生扁腎形種子20~50粒。種子長1.2~2mm,寬0.4~0.7mm,黃色,有細微凹點,凹側(cè)有明顯的種臍。氣無,味甜,微酸。
以粒大、色紅、肉質(zhì)、質(zhì)柔潤、籽少、味甜者為佳。
顯微鑒別 果實橫切面:外果皮為1列扁平細胞,外被角質(zhì)層,外緣作細齒狀突起。中果皮為10余列薄壁細胞,外側(cè)1~2列細胞較小,中部細胞形狀較大,有的細胞中含草酸鈣砂晶,維管束雙韌型,多數(shù),散列。內(nèi)果皮細胞1列,橢圓形,切向延長,排列成微波狀。種皮表皮為1列石細胞。類長方形,側(cè)壁及內(nèi)壁呈U字形增厚。其下為3~4列被擠壓的薄壁細胞。最內(nèi)1層為扁長方形薄壁細胞。胚乳及胚根、子葉薄壁細胞含有脂肪油及顆粒狀內(nèi)含物。
粉末特征:黃橙色或暗紅色。種皮石細胞表面觀呈不規(guī)則多角形,垂周壁深彼狀彎曲或微波狀彎曲,層紋較清晰,孔溝不明顯。果皮表皮細胞斷面觀呈類方形,表面觀多呈類多角形或長多角形,垂周壁稍增厚、平直或細波狀彎曲。中果皮薄壁細胞胞腔內(nèi)含砂晶。內(nèi)胚乳細胞呈多角形,內(nèi)含脂油滴及糊粉粒。
理化鑒別 本品的5%水溶液或堿性水溶液,在紫外燈下均顯深污綠色熒光。
|
化學(xué)成分 | |
藥理作用 | 1.對免疫功能的影響 枸杞多糖(LBP)灌服,能顯著增加正常小鼠巨噬細胞的C3b受體和Fc受體的數(shù)量和活力,并能對抗氫化可的松對兩受體的抑制作用[1]。枸杞子多糖腹腔注射可提高小鼠脾臟T淋巴細胞的增殖功能,增強細胞毒T淋巴細胞(CTL)的殺傷功能,對抗環(huán)磷酰胺(CY)對小鼠CTL和自然殺傷(NK)細胞的免疫抑制作用[2]。枸杞子煎劑灌服,能促進大鼠中性粒細胞吞噬死酵母菌;拮抗CY對小鼠白細胞數(shù)的減少;增加溶血空斑(PFC)計數(shù)[3]。枸杞子對鉛的免疫毒性有拮抗作用[4];小鼠腹腔注射枸杞多糖,對CY和60Cο照射所致的白細胞數(shù)降低,有明顯升高作用[5];可明顯抑制培養(yǎng)的小鼠胸腺細胞自發(fā)出現(xiàn)的細胞凋亡[6]。枸杞多糖可能是通過影響小鼠脾淋巴細胞cAMP/cGMP以及促進蛋白激酶C(PXC)來發(fā)揮免疫調(diào)節(jié)效應(yīng)的[7]。 2.抗腫瘤作用 枸杞子丙酮提取液有抑制突變作用[8],枸杞子凍干粉對大鼠肉瘤W256,LBP對小鼠肉瘤5180均能提高機體免疫力,并有一定抑瘤作用[9]。LBP可提高淋巴因子激活的殺傷細胞(LAK)活性[10]。LBP在體外可激活小鼠腹腔巨噬細胞分泌細胞毒性因子[11]。大鼠喂飼枸杞對二乙基亞硝胺誘發(fā)的肝癌有一定抑制作用[12]。 3.降脂、保肝作用 實驗性高脂血癥大鼠灌服枸杞子煎劑,可降低血中總膽固醇(TC)、三酰甘油(TG)、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(LDL-C),并降低肝內(nèi)TC和TG含量[13]。四氧嘧啶引起的高脂血癥兔灌服枸杞或LBP,可降低血清TC及TG而升高HDL-C[14]。灌服枸杞粗多糖對四氯化碳肝損傷小鼠,可使血清丙氨酸轉(zhuǎn)氨酶降低,肝糖原含量增加,肝組織丙二醛(MDA)含量降低[15]。 4.對造血系統(tǒng)的影響 小鼠灌服枸杞煎劑,對造血功能有促進作用[16]。腹腔注射LBP,可使小鼠骨髓中爆增式紅系集落形成單位(BFU-E)和紅系集落形成單位(CFU-E)以及外周血網(wǎng)織紅細胞比例均有升高[17]。 5.對心血管系統(tǒng)的作用 二腎-夾型腎性高血壓大鼠灌服LBP,有明顯降血壓作用,并能降低血漿及血管中MDA、內(nèi)皮素(ET-l)含量,增加降鈣素基因相關(guān)肽的釋放[18]。 6.降血糖作用 LBP可降低正常小鼠血糖;較大劑量,對四氧嘧啶誘發(fā)的小鼠高血糖有預(yù)防和治療作用[19]。灌服枸杞或LBP,對四氧嘧啶糖尿病兔有降血糖作用[20]。 7.抗氧化作用 小鼠灌服枸杞提取液可明顯抑制肝臟過氧化脂質(zhì)(LPO)生成,使血中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(GSH-Px)活性和紅細胞超氧化物歧化酶(SOD)活性升高。對人體也有相似作用[21]。 8.其他作用 LBP有抑制人淋巴細胞姐妹染色單體互換(SCE)頻率,及二氨基(艸勿)在TA100菌株的致突變活性[22]。提高DNA損傷后的修復(fù)能力[23];對體外培養(yǎng)的滋養(yǎng)尾細胞具有營養(yǎng)和保護作用[24]。 |
性味 | 味甘,性平。效輕、鈍、軟。
|
功效 | 清熱,化瘀。
|
主治 | 主治心熱,訌熱癥,乳癰,閉經(jīng)。
1.《無誤蒙藥鑒》:“清心熱,療婦疾!
2.《內(nèi)蒙古中草藥》:“清心熱,滋補肝腎,補血,強筋壯骨,明目!
|
用法用量 | 內(nèi)服:煮散劑,3~5g;或入丸、散。
|
注意事項 | |
附方 | |
制劑 | |
臨床研究 | |
參考文獻 | 化學(xué)成分
(1)難波恒雄,等.生藥學(xué)概論.日本南江堂,1990.232
(2)Harsh H,et a1.C A 1989,111:191501g
(3)齊宗紹,等.中藥通報,1986,11(3):169
(4)李春生,等.中國中藥雜志,199O,15(3):191
(5)王杰,等.中國中藥雜志,1991,26(5):269
(6)王強,等.中草藥,1991,22(2):67
藥理
(1)黎雪如,等.中華微生物學(xué)和免疫學(xué)雜志,199O,1O(1):27
(2)王柏昆,等.中國藥理學(xué)與毒理
|
苗藥名出處 | |
參考 | 《中華本草》蒙藥卷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