漢語拼音 | Wo ju zi
|
維藥名 | 歐松歐如合
|
別名 | 百子如力 海斯、吐胡米 卡歐、卡歐 克 比及《拜地依藥書》。
|
考證 | 《拜地依藥書》載:“萵苣子,是眾所周知的一種菜的種子。原植物分為家生和野生兩種,一般藥用家生的種子,以個大,色黑者為佳品!备鶕(jù)上述維吾爾醫(yī)本草所述藥物特征和實物對照,與現(xiàn)代維吾爾醫(yī)所用萵苣子一致。
|
中藥材基原 | 為菊科植物萵苣Lactuca sativa 1.的成熟果實。
|
動物礦物植物形態(tài) | 參見“萵苣”條。附:萵苣 Lactuca satiua 1.
一年或二年生草本,高60~100cm。莖直立,光滑無毛,嫩時呈棍棒狀,肥大如筍,肉質,嫩脆味美。如不采收,則逐漸伸長而成花莖,于上部分枝開花。葉基部叢生;長橢圓形、倒卵形成舌狀,亦有呈披針形者,長14~18cm,寬3~7cm,全緣或邊緣皺折,或有不整齊的齒狀缺刻,無柄;莖生葉互生,基部耳狀抱莖。頭狀花序有長梗,排列成頂生的圓錐狀花叢;總苞圓筒狀,苞片多層,覆瓦狀排列;花兩性,全部為舌狀花,舌片先端5齒裂,黃色;雄蕊5;子房下位,柱頭2裂。瘦果卵形,扁平,每面具3條突出的縱棱,先端具喙。種子黑褐色或灰白色,具灰白色冠毛;ㄆ6~7月,果期9月。(圖1)
通常食用的萵苣,在品種方面有白萵筍、花葉萵筍、尖葉萵筍、紫葉萵等等,大抵均因形色而有所分別。其中白萵筍的葉淡綠色,莖皮淡綠白色,這里主要指的是此品種。(圖2)
我國各地均有栽培;國外歐洲、亞洲其他地區(qū)亦有栽培。
|
栽培與養(yǎng)殖 | |
采收加工 | 秋季果實成熟時割取果序,曬干,打下果實,揀去雜質,貯于陰涼干燥處。
|
藥材鑒別 | 瘦果呈長橢圓形或倒狹卵形而扁,先端鈍圓,底端漸尖,長2~3mm。外表灰白色、棕褐色至黑褐色。瘦果的每面具6~9(11)條縱向棱助,用手擦去外皮,揉碎或研成粉末即成細毛狀(纖維狀),搓去外皮后,即露出棕色的種仁,富油性。氣微,味淡微甘辛。
顯微鑒別 果實橫切面:果皮表皮細胞1列,類圓形或近方形,微呈切線延長,壁厚;棱助處有厚角組織,細胞1~3列。種皮表皮細胞層為纖維狀孔紋細胞,下方為1~3列纖維。胚乳細胞,扁長方形或多角形。子葉表皮細胞較小,向內(nèi)細胞較大,類方形或多角形。
粉末特征:呈灰黃色至黑褐色。種皮細胞呈長條形纖維狀,具孔紋;纖維成群,直徑10~15μm;果皮表皮細胞多角形,具串珠狀增厚;另可見胚乳細胞子葉細胞以及淀粉粒。
理化鑒別 取本品粉末0.5g,加甲醇5ml,振搖后浸漬2h,濾過,濾液近無色。在紫外燈(365nm)下顯亮藍色乳油熒光。取0.5ml溶液,加入5%亞硝酸鈉,5%硝酸鋁各1滴,溶液呈鮮黃色,再加3~4滴5%氫氧化鈉,溶液呈淺櫻紅色。
|
化學成分 | 萵苣子(果實)含黃酮類、蛋白質、氨基酸、糖類和揮發(fā)油。揮發(fā)油主要成分有己醇(hexanol),戊醇(penta-nol),已醛(hexcanal), 2-戊基呋喃(2-Pentvl-furan),愛草腦(es-tragol),其他有反-辛烯醇-2(trans-2-Octenol),辛烯-3-酮-2(3-octen-2-one),壬醛,戊醛,對-聚傘花素(P-Cvmene),辛酸,反-庚烯醛-2(trans-2-heptenol),王炔-3(3-nonyne),反-辛烯醛-2(trans-2-octenal),辛醇-1(1-octanol)樟腦,壬烯-3-酮-2(3-nonen-2-one),癸酮-2(2-decanone),丁香油酚(eugenol)等[1]。
|
藥理作用 | |
炮制方法 | |
性味 | 二級干寒,味淡。
《拜地依藥書》:“干寒。”
|
功效 | 生干生寒,調(diào)節(jié)異常血液質,涼血退熱,清熱止痛,除煩催眠,清熱解郁,稀化精液,固精固發(fā)。
|
主治 | 主治濕熱性或血液質性疾病,如血液質性發(fā)熱,熱性頭痛,心煩失眠,熱性憂郁癥,精液過濃,濕熱遺精,毛發(fā)脫落等。
1.《注醫(yī)典》:“降低性欲,清熱止咳等;治性欲過旺,熱性咳嗽等。”
2.《拜地依藥書》:“固精止痛,麻醉催眠等;治遺精滑精,熱性頭痛、流淚,心煩失眠等!
|
用法用量 | 內(nèi)服:3~5g,外用:適量。可入片劑、湯劑、小丸劑、散劑、糖漿劑,油劑、敷劑、軟膏等。
|
注意事項 | |
代用藥 | 若本品缺貨,可用罌粟代。
|
附方 | 1.治遺精滑精 取適量萵苣子,研成粉末,用開水沖服。
2.治熱性頭痛、流淚,心煩失眠 取適量萵苣子,研成粉末,用水調(diào)配成敷劑,外敷于頭部。(1、2方出自《拜地依藥書》)
|
制劑 | |
參考文獻 | 化學成分 [1]劉勇民,等.維吾爾藥志(下冊).烏魯木齊:新疆科技衛(wèi)生出版社(K),1999.650 藥理 [1]顧維彰,等.中藥通報,1987,12(11):673 [2]楊君佑,等中國現(xiàn)代醫(yī)學雜志,1998,8(8):45 [3]郭蓉,等.內(nèi)蒙古藥學,1988,7(2):21 [4]朱蕓,等.中國中西醫(yī)結合雜志,1998,18(10):629 |
維藥名出處 | 《拜地依藥書》
|
參考 | 《中華本草》民族藥卷:維吾爾藥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