漢語拼音 | Huang dan
|
蒙藥名 | 混杜
|
別名 | 利日黑,混達
|
考證 | |
中藥材基原 | 為用鉛加工制成的四氧化三鉛。
|
動物礦物植物形態(tài) | |
栽培與養(yǎng)殖 | |
采收加工 | |
藥材鑒別 | 性狀鑒別 本品為橙紅色或橙黃色的粉末,光澤暗淡,不透明,質重,用手指搓揉,先有觸及沙粒感,后覺細膩,能使手指染成橙黃色。有金屬性辛味。
以色橙紅、細膩光滑、無粗粒、見水不成疙瘩者為佳。
顯微鑒別 粉末橘紅色。鏡下觀察:呈無數(shù)暗紅色鏈式碎狀體,或很不光滑的暗紅色碎塊,不透明。
理化鑒別(1)取本品少許,加鹽酸則放出氯氣,能使磺化鉀淀粉試紙變藍;共產(chǎn)生白色氯化鉛沉淀。(檢查鉛鹽)
(2)取本品少許,不溶于水,但溶于稀硝酸呈棕色溶液,后澄清為無色溶液,過濾;取上述濾液3m1,加鉻酸鉀試液2m1,則生成黃色沉淀,將此沉淀分成3份:1份加2m0l/L氫氧化銨試液,沉淀不溶解;l份加2m0l/L氫氧化鈉試液,沉淀即溶解;另1份加2m0l/L稀硝酸試液,沉淀不溶解。(檢查鉛鹽)
|
化學成分 | 主要成分為四氧化三鉛(Pb3O4或2PbO·PbO2)、理論上含PbO234.9%,但實際優(yōu)質品僅為23%~25%。鉛丹的紅色頗不相同,但與Ph3O4含量無密切關系[1]。
|
藥理作用 | |
炮制方法 | |
性味 | 味辛,性涼。效重。有毒。
|
功效 | 止腐,生肌,清火。
|
主治 | 主治久治不愈的瘡瘍,刀傷,血熱性眼疾。
|
用法用量 | 內服:研末,入丸、散。
|
注意事項 | 本品有毒,且有蓄積中毒。無論內服外用嚴格控制劑量。孕婦、哺乳婦女及兒童禁服。
|
附方 | |
制劑 | 將純鉛放鐵鍋中加熱,炒動,利用空氣使之氧化,然后放在自中研成粉末。用水漂洗,將粗細粉末分開,漂出細粉,再經(jīng)氧化24h,研成細粉,過篩即得。
主要在湖南、福建、廣東、河南、云南等地有加工產(chǎn)業(yè)。
|
藥物分類 | 礦物藥
|
參考文獻 | 化學成分
(1)劉玉琴.礦物藥.呼和浩特:內蒙古人民出版社,1989.152
|
蒙藥名出處 | 《認藥白晶鑒》、《無誤蒙藥鑒》
|
參考 | 《中華本草》蒙藥卷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