漢語拼音 | Niu huang
|
蒙藥名 | 給旺
|
別名 | 烏赫仁-給旺
|
考證 | 本品載于《認藥白晶鑒》。《認藥白晶鑒》稱:“給旺產于象、牛、豬等較多種動物的肝管,其中紫色者為上品,柔潤黃色者為下品。”《無誤蒙藥鑒》稱:“產于象肝管,或無論產于哪一種動物,其顏色黃褐色、油潤質硬,端面呈多層棕色紋,越磨越顯黃色者為質佳,但極少見!、犏牛、豬、駱駝、羊、綿羊、野獸及牦牛肝管及塞滿脂質的膽囊內生成的褐色給旺為上品,黃色者下品!睋(jù)上述歷代蒙醫(yī)藥文獻所載給旺為多種動物肝管和膽囊內生成的結石,目前多用牛肝管和膽內生成的結石,即給旺(牛黃)。
|
中藥材基原 | 為牛科動物黃;蛩5哪懩摇⒛懝芗案喂苤械慕Y石。
|
動物礦物植物形態(tài) | 1.黃牛Bos taurus domestica
體型較大。頭上有兩只不大的角。鼻闊,眼耳都較大。喉下有肉垂。四肢短壯。體毛黃色的居多,也有褐色和黑色。尾端有叢毛。成熟期比水牛早。
2.水牛 Bubalus bubalis Linnaeus
體型比黃牛肥大,長達2.5m以上。角較長而扁,上有很多切紋。頸短,腰腹隆凸。四肢較短,蹄較大。皮厚無汗腺,毛粗而短,體前部較密,后背及胸腹各部較稀疏。體色大多灰黑色,但亦有黃褐色或白色的。
全國大部分地區(qū)有飼養(yǎng),以江南水稻地區(qū)為多。
|
栽培與養(yǎng)殖 | |
采收加工 | 全年均產。于宰牛時注意牛的膽、膽管及肝管中有無硬塊,如有即為牛黃,應立即濾去膽汁,將牛黃取出。除凈外部薄膜,先裹以燈心草或通草絲,外面再包以白布或毛邊紙,置陰涼處陰干。干燥時,切忌風吹,日曬,火烘,以防破裂或變色。本品大多取于膽,形較圓,商品稱“膽黃”;取于膽管、肝管者,呈管狀,稱為“管黃”。
|
藥材鑒別 | 性狀鑒別 本品多呈卵形、類球形、三角形,直徑0.6~3(~4.5)cm。表面金黃色至棕黃色,深淺不一,較細膩而稍有光澤,有的外部掛有一層黑色光亮的薄膜,習稱“烏金衣”,有的粗糙,有裂紋。體輕,質松脆,易分層剝離,斷面色較淺,可見緊密的同心環(huán)層紋,有的夾有白心。氣清香,味苦而后甜,有明顯的清香涼感,嚼之易碎,不粘牙。
膽管結石呈管狀,表面不平或有橫曲紋,或為破碎的小片,長約3cm,直徑0.5~1.5cm。表面紅棕色或黃棕色,有的呈棕褐色,有裂紋及小突起。斷面有較少的層紋,有的中空。
顯微鑒別 本品水合氯醛裝片不加熱,可見不規(guī)則團塊,由多數(shù)黃棕色或棕紅色小顆粒集成,遇水合氯醛液色素迅速溶解,并顯鮮明金黃色,久置后變綠色。
理化鑒別 (1)取本品少量,加清水調和,涂于指甲上,能將指甲染成黃色,習稱“掛甲”。
(2)取本品少許置試管中,分別加下列試劑3m1,微熱,有顯色反應:加冰醋酸顯綠色,冷后小心滴加等容積的硫酸,下層無色,上層綠色,兩層相接處顯紅色環(huán)。(檢查甾類反應)加硫酸顯綠色;加硝酸顯紅色;加氨水顯黃褐色。(檢查膽紅素)
(3)取粉末0.2g,加鹽酸lm1,再加乙醚20m1,振搖提取,放置,分取乙醚液,濾過,置分液漏斗中,加氫氧化鋇飽和溶液20m1,振搖,即發(fā)生黃色沉淀。分離除去水層及沉淀,醚層用氫氧化鋇他和溶液洗滌2次,每次10ml。分取醚層,濾過,蒸干,殘渣加氯仿lml使溶解,加醋酐lml與硫酸2滴,振搖,放置10min,即顯綠色。
(4)取牛黃0.1g,加鹽酸lml及氯仿10m1,振搖混合,氯仿層呈黃褐色。分取氯仿層,加入氫氧化鋇試液5m1,振搖后生成帶綠黃褐色沉淀,分離除去水和沉淀,取氯仿層lm1,加醋酐lml與硫酸2滴,搖勻,放置,溶液呈綠色。(檢查結合型膽紅素)
(5)取粉末0.1g,加60%醋酸4m1,研磨,濾過,取濾液lm1,加新制的l%糖醛(新蒸餾至近無色)溶液lml與硫酸溶液(取硫酸50m1,加水65m1,混合)10m1,置70℃水浴中加熱10min,即顯藍紫色。(檢查膽酸)
(6)取粉末少量,加氯仿lml搖勻,加硫酸與30%過氧化氫溶液各2滴,振搖,即顯紅色。(檢查膽紅素)
(7)薄層色譜 取粉末10mg,加氯仿20ml超聲波處理30min,濾過,蒸干濾液,殘渣加乙醇l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。另取膽酸與去氧膽酸對照品,加乙醇制成每lml中各含2mg的混合液,作為對照品溶液。吸取上述兩溶液各2μ1,分別點樣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,以異辛烷-醋酸乙酯-冰醋酸(15:7:5)為展開劑,展開,取出晾干后,噴以10%硫酸乙醇溶液,在105℃烘約5min,置紫外光燈(365nm)下檢視。供試品色譜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,顯相同顏色的熒光斑點。
品質標志 《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》2000年版規(guī)定:本品含膽紅素以干燥品計算不得少于35.0%。含膽酸以干燥品計算不得少于7.0%。
|
化學成分 | 含膽汁色素:膽紅素(bilirubi)及膽綠素(bil-iverdin)。明紅素包括游離膽紅素,膽紅素鈣,膽紅素酯等結合膽紅素;市售牛黃的膽紅素含量相差很大,為10%~50%。膽汁酸類包括膽酸(cholic acid)0.7%,去氧膽酸(deoxycholicacid),石膽酸(lithocholic acid),β-甾族膽酸(setro-cholic acid)。另外還包括牛黃膽汁酸鹽,去氧膽汁酸鹽等結合膽汁酸(conju-gated bile acid)。含總膽固醇2.5%~4.8%,脂肪酸1.0%~2.1%,卵磷脂0.17%~0.2%;另含稅蛋白(mucigen),平滑肌收縮物質SMC-S2、SMC-F,酸性肽類成分。還含丙氨酸、甘氨酸、天各氨酸等多種氨基酸和鉀、鈉、鈣、鎂、鋅、銅、錳等無機元素。另有報道牛磺酸濃度為牛黃中其他氨基酸的10~100倍。另外含維生素D[1,2]。
|
藥理作用 | 1.鎮(zhèn)靜、抗驚厥作用 天然牛黃有鎮(zhèn)靜作用,灌胃或腹腔給藥可明顯減少小鼠自發(fā)活動,并能對抗樟腦、咖啡因等引起的小鼠中樞興奮癥狀,也可增強水合氯醛、烏拉坦及戊巴比妥納的中樞抑制作用;可對抗咖啡因、樟腦、戊四氮、印防己毒素所致小鼠驚厥或延長驚厥潛伏期[1,2]。 2.解熱、鎮(zhèn)痛作用 牛黃灌服對酵母所致大鼠發(fā)熱有明顯解熱作用[2],可顯著對抗2,4-二硝基酚所致大鼠發(fā)熱[3]。小鼠灌胃或注射;撬嵊酗@著的鎮(zhèn)痛作用[4]。 3.抗炎作用 牛黃對巴豆油或二甲苯所致小鼠耳部炎癥、對小鼠皮膚毛細血管通透性、棉球向芽腫增生、甲醛性或蛋清性大鼠足跖腫脹均有顯著的抑制作用[5,6]。 4.對心血管系統(tǒng)的作用 牛黃對離體蛀心、豚鼠心臟及貓心乳頭肌等均能明顯增強心肌收縮力,表現(xiàn)強心作用[1,2]。給正常大鼠灌胃、麻醉兔靜注牛黃均有顯著降壓作用[2],對自發(fā)性或腎性高血壓大鼠,灌服牛黃有顯著而持久的降壓作用[2]。;撬崮芊乐味喾N實驗性心律失常。能增強苯妥英鈉、普羅帕酮(心律平)、維拉帕米、β-受體阻斷劑等的抗心律失常作用[7,8]。 5.對血液系統(tǒng)的影響 牛黃能顯著促進紅細胞生成,能使急性失血家兔網織細胞急劇增多,紅細胞及血紅蛋白恢復時間明顯縮短[9]。牛磺酸能明顯抑制ADP、花生四烯酸及膠原誘導的血小板聚集并呈劑量依賴關系[10]。 6.利膽、保肝作用 大鼠灌服牛黃能松弛膽道括約肌,促進膽汁排泄[11]。牛磺酸對四氯化碳所致的小鼠肝損傷有保護作用,并能降低丙氨酸轉氨酶(ALT)[12],有促進肝細胞康復和預防脂肪肝的作用[1] 7.其他作用 人工牛黃對小鼠肉瘤537和S180有抑制作用[1]。牛黃還能提高機體免疫功能[13,14],有抗氧化[15]、祛痰、鎮(zhèn)咳[1]和抗病毒作用[16]。牛磺酸尚有降低血膽固醇,增加高密度脂蛋白,防止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[17]。能促進子宮平滑肌收縮[18]。 |
炮制方法 | |
性味 | 味苦、甘,性原。效重、鈍、軟、柔。
《金光注釋集》:“味苦、甘,消化后味苦,效重、涼、鈍、軟、柔!
|
功效 | 清熱,解毒,鎮(zhèn)靜。
|
主治 | 主治瘟疫毒熱,肝熱,膽熱,高燒抽搐昏迷,神志不清,狂犬病,癲狂癥。
《無誤蒙藥鑒》:“清疫毒,肝瘍,腑熱!
|
用法用量 | 內服:研末,1.5~3g;或入丸、散。
|
注意事項 | |
附方 | 1.治肝熱,包如病,肺熱,肝腫大,肝瘀血,肝損傷,膽熱 牛黃25g,紅花、木通、五靈脂各15g,藍盆花、地格達、木香、瞿麥、木鱉子(制)各10g。制成散劑。每次1.5~3g,每日1~2次,溫開水送服。(《蒙藥方劑學》九味牛黃散)
2.治肝損傷,肝瘀血,肝腫大,目及全身黃染 紅花、石膏,牛黃各1Og,藍盆花、瞿麥、香青蘭、五靈脂各5g。制成散劑。每次1.5~3g,每日1~3次,溫開水送服。(《蒙藥方劑》七味肝病紅花散)
3.治小兒肺熱,咳嗽,肝熱 天竹黃、藏紅花、牛黃各15g。制成水丸。每次0.5~1.5g,每日1~3次,溫開水送服。(《觀者之喜》三臣丸)
4.治腹脹,左脅刺痛,脾熱 天竹黃50g,紅花、牛黃各40g,木鱉子(制)15g,丁香、訶子、蓽茇各10g。制成散劑。每次1.5~3g,每日1~3次,溫開水送服。(《中國醫(yī)學百科全書·蒙醫(yī)學》七味清脾紅花散)
|
制劑 | |
藥物分類 | 動物藥
|
參考文獻 | 化學成分
(1)中國藥科大學,等.中藥辭海.北京:中國醫(yī)藥科技出版社;1993.1057
(2)李廣勛.中藥藥理毒理與臨床.天津;天津科技翻譯出版公司;1992.52
藥理
(1)黃正良.中成藥研究,1985,(10):26
(2)袁惠南,等.中國中藥雜志,1991,16(2):1O5
(3)高士賢,等,中國動物藥志.長春: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,1996.1005
(4)趙琳,等.中國藥理通訊,1988,5(3):57
(5)岳旺,等.中藥藥理與臨床,1991,7(2):34
(6)賀春陽
|
蒙藥名出處 | 《醫(yī)藥月帝》、《認藥白晶鑒》
|
參考 | 《中華本草》蒙藥卷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