品名 | 藏名:桑當賽保
|
漢語拼音 | XIAOYESHULI
|
拉丁名 | Rhamnus parvifolia Bunge.
|
英文譯名 | |
銷售地區(qū) | |
保護品種 | |
中藥材基原 | 為鼠李科植物小葉鼠李及其同屬多種植物的干燥枝干。
|
動植物形態(tài) | 灌木,高1.5~2m;小枝對生或近對生,紫褐色,初時被短柔毛,后變無毛,平滑,稍有光澤,枝端及分叉處有針刺;芽卵形,長達2mm,鱗片數(shù)個,黃褐色。葉紙質(zhì),對生或近對生,稀兼互生,或在短枝上簇生,菱狀倒卵形或菱狀橢圓形,稀倒卵狀圓形或近圓形,長1.2~4cm,寬0.8~2(3)cm,頂端鈍尖或近圓形,稀突尖,基部楔形或近圓形,邊緣具圓齒狀細鋸齒,上面深綠色,無毛或被疏短柔毛,下面淺綠色,干時灰白色,無毛或脈腋窩孔內(nèi)有疏微毛,側(cè)脈每邊2~4條,兩面凸起,網(wǎng)脈不明顯;葉柄長4~15mm,上面溝內(nèi)有細柔毛,托葉鉆狀,有微毛。花單性,雌雄異株,黃綠色,4基數(shù),有花瓣,通常數(shù)個簇生于短枝上;花梗長4~6mm,無毛;雌花花柱2半裂。核果倒卵形球狀,直徑4~5mm,成熟時黑色,具2分核,基部有宿存的萼筒;種子矩圓狀倒卵形,褐色,背側(cè)有長為種子4/5的縱溝。
|
動植物資源分布 | 分布于青海東部、甘肅以及東北三省、內(nèi)蒙古、河北、山西、山東、河南、陜西等省區(qū)。蒙古、朝鮮、前蘇聯(lián)西伯利亞地區(qū)也有分布。
|
動植物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 | 生于海拔400~2300m的向陽山坡、草叢或灌叢中。
|
藥用動植物的栽培 | 花期4~5月,果期6~9月。
|
藥材的采收與儲藏 | 夏季砍取樹干,除去細枝葉,截段,曬干備用。
|
藥用部位 | 以干燥枝干入藥。
|
生藥材鑒定 | 性狀鑒別:本品呈圓柱形或分叉狀,長10~15cm,直徑1.5~3cm,表面黃褐色至褐色,具縱皺紋,其間分布較多黃棕色橫長皮孔和類圓形實起的枝痕,并著生有黑棕色枝刺。質(zhì)堅硬,不易折斷,橫斷面年輪明顯,皮部薄,淡黃棕色至紅棕色,木部黃白色至黃棕色,縱切面纖維性極強。氣微,味淡。 顯微鑒別:莖(1.5cm)橫切面:木栓層薄,由木栓細胞與薄壁細胞相間單層排列,木栓細胞扁長方形,細胞界限有時明顯,常呈帶狀。石細胞扁類方形、長方形,壁極厚,木化,胞腔內(nèi)充滿紅棕色物質(zhì),層紋、孔溝難察。皮層較寬,細胞切向延長,多數(shù)細胞內(nèi)充有棕黃色分泌物。中柱鞘由石細胞構(gòu)成斷續(xù)環(huán)帶。韌皮部較寬,細胞壁略厚,胞腔微彎曲,含有棕黃色分泌物細胞與不含者間隔層狀排列。木質(zhì)部占莖橫切面的絕大部分,全部強木化,導管多角形,纖維管胞壁厚,排列緊密;射線細胞1~2列,長方形、類方形,壁孔易察。皮層與韌皮部細胞內(nèi)含有球形顆粒物。髓擠壓成條狀。 粉末鑒別:灰黃色。纖維眾多,且碎斷,主要為纖維管胞,大多成束,有時與導管、射線細胞毗連。纖維與木薄壁細胞上下垂直重疊,纖維胞腔大,完整者呈長梭形,直徑12~19μm,末端鈍尖或長尖,壁念珠狀增厚,具緣紋孔圓形,紋孔口多為交叉十字狀或斜向裂縫狀。韌皮纖維長梭形,末端長尖,孔溝明顯,胞腔線形,壁厚,非木化。石細胞較少,聚集或單個散在,或與木栓細胞相重疊,呈類方形、類圓方形、長方形、類圓三角形,直徑18~62μm,長徑37~83μm,壁厚7~12(19)μm,有的一面較薄,呈馬蹄形增厚,孔溝明顯,層紋隱見,內(nèi)含紅棕色物質(zhì)。薄壁細胞無色或淡黃色,表面觀呈類方形、長方形、多角形,直徑10~32μm,長25~39μm,壁呈念珠狀增厚,厚5~7μm,多呈皺縮狀,細胞內(nèi)常含淡黃色至淡棕色類球形顆粒物。木栓細胞成片,淡黃色,斷面觀呈不規(guī)則長方形,壁不均勻三面增厚,木化,孔溝稀疏;表面觀細胞多角形,垂周壁不均勻增厚,可見裂隙狀紋孔。具緣紋孔導管多見,直徑25~63μm,紋孔排列密集且整齊。射線細胞類方形或長方形,壁厚4~7μm,木化,內(nèi)腔類圓形。 |
中藥化學成分 | |
理化性質(zhì) | |
中藥化學鑒定 | |
中藥有效成分結(jié)構(gòu)式的測定 | |
炮制方法 | |
中藥劑型 | 湯劑,散劑。
|
中藥制藥工藝 | |
藥物作用與藥理效應 | |
藥代動力學 | |
毒理學 | |
藥物篩選 | |
新藥的臨床評價 | |
實驗動物的品種 | |
方劑組成 | |
藥物和劑量 | |
藥物配伍 | |
藥性 | 味澀,性涼。
《寶堆》:性涼。
《藏藥配方新編》:味澀,性涼。
《新編藏醫(yī)學》:味澀而甘,性涼。
《藏醫(yī)百科全書》:味苦,性涼。
|
歸經(jīng) | |
功效 | 燥血,干黃水。
|
性味分類 | |
主治 | 治骨節(jié)病、麻風病。
|
用法用量 | 常配方用,6~9g。
|
用藥忌宜 | |
不良反應及治療 | |
選方 | 方一:七味瘟疫清熱湯:細果角茴香250g,山里紅150g,兒茶150g,哇夏嘎150g,短管兔耳草150g,羽葉點地梅150g,鬼箭錦雞兒150g。粉碎成粗粉,混勻,即得?芍伟l(fā)熱、頭痛、上身疼痛。用于血熱病、膽熱病。水煎服,每服5g,每日2~3次。 方二:十八味黨參散:黨參150g,貝母300g,決明子80g,高山紫堇10g,巖精膏10g,藏菖蒲40g,寬筋藤70g,訶子50g,手掌參7.5g,毛訶子8.5g,麝香5g,白蕓香70g,黃葵子70g,安息香50g,小葉鼠李70g,賽北紫堇70g,余甘子70g,廣木香75g。以上十八味共研細粉,混勻,即得。一日3次,一次1.5g。消炎止痛,愈瘡瘍,除黃水。用于痹病、“剛巴”病、四肢關節(jié)紅腫疼痛、伸屈不利、濕疹、牛皮癬、亞瑪蟲病及麻風病。 |
臨床運用 | |
各家論述 | |
考證 | 《晶珠本草》記載:桑當燥血、干黃水,分為紅、黃、白色三類,即檀紅桑當、檗黃桑當、松白桑當,依次以前者質(zhì)佳、堅硬,后者次之、質(zhì)重。因本品很馳名,易識別,不需多述!秾毝选酚涊d:桑當性涼,干黃水!度缫鈱殬洹酚涊d:桑當燥濕。讓鈞多吉說:桑當治麻風病,干黃水!端{琉璃》記載,桑當樹大而堅硬,葉如豬鬃,以顏色不同而分為檀香桑當、小檗桑當、松桑當,形態(tài)相同,《祖先口述》記載:桑當燥血,干黃水。桑當紅色者為佳。另一種外皮白色,功效相同。新鮮桑當熬成膏就成了“曲拉瓦日”,對黃水病有特效。 上述對桑當?shù)拿枋龊喡,無法從原著中判定來源。但據(jù)查知,各地用藥情況尚屬一致,青海、甘南、川西將紅的以文冠木Xanthoceras sorbifolia Bunge和蘇木Caesalpinia sappan L.入藥;白的以兒茶Acacia catechu (L.) Willd.膏入藥;黃的即本品及其同屬的多種植物,如川西、滇西北、藏南等地區(qū)用川滇貓乳Rhamnella forr-estii W.W.Smith和西藏貓乳Rhamnella gigitica Mansf. et Melch.;甘南用凍綠Rhamnusutilis Decne. 等,除做本品入藥外,當?shù)夭孛裼闷溆兹~代茶。以帶葉枝條及老枝,治療關節(jié)炎有特效,亦可治麻風病!恫貪h大辭典》對該藥的譯注,一說是檀木、擔木、紫檀,因未注學名無法查對;一說是豆科兒茶,此說與上述民間用法同源。 |
藥物應用鑒別 |